七根大柴
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物”为线索安排情节,以小见大以及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刻画人物的方法。
2.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学习红军战士无限忠于革命事业、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的崇高思想品质。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怎样归纳本文的主题?
分析:不少资料上对本文的主题有过归纳。现举出其中两种:
(1)本文通过七根火柴的故事,既反映了长征时红军的艰苦生活,又突出了红军战士把革命事业看得重于一切的高尚品质。(《初中语文助读本》第三册20页)
(2)作者以饱蘸革命深情的笔歌颂了无名英雄的高贵品质。这种无私忘我,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是无名战士的,也是卢进勇以及千百万红军战士所共同具备的。这就是文章的主题,是作者奉献给读者的一曲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的悲壮赞歌。(《初中语文教案》第三册20页)
以上所引对主题的两种理解都肯定本文通过无名战士的高贵品质歌颂了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精神。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否归纳了全部的思想意义呢?让我们看看王愿坚同志在《在革命前辈精神光辉的照耀下——谈几个短篇小说的写作经过》中的一段话吧:
对于长征生活,我的理解是,这样特殊的艰苦环境中,要求红军战士有更大的毅力和坚忍的力量。这种力量从何而来?我曾把这问题问过长征的参加者,他们的见解和亲历的故事所作的回答是:建筑在高度阶级觉悟基础上的,革命战士对革命事业、对革命的集体的无限忠心和由这种集体主义产生的高度的阶级友爱;为了集体,为了战友,他们可以付出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就是这种精神照耀着,使他们,使革命军队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苦,跨过危难,走向胜利。这便形成了《七根火柴》和《三人行》的主题。
从王愿坚同志的创作体会中我们不难看出,前面提到的两种对主题的认识遗漏了“革命战士对革命集体的无限忠心和由这种集体主义所产生的高度的阶级友爱”。正是这种无限的忠心和高度的爱才使损失惨重的红军仍作为一个有力的战斗集体翻过雪山,走过草地,到达陕北。无名战士临终前说:“这是,大家的!”这朴素的语言正体现了革命战士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卢进勇把火柴如数交给指导员,也是这种精神的延续。因此,在归纳主题时应把红军战士“为了集体付出一切乃至生命”的精神概括进去。
2谁是本文的中心人物?
分析:王愿坚的短篇小说《七根火柴》写了两个人物,一个叫卢进勇,另一个是无名战士。这两人都是红军战士,他们身上都具有红军战士的优秀品格,读后,都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伟大的时代精神,感受到极大的鼓舞。对这两位红军战士,谁是作品的中心人物,至今仍有分歧。有人认为应是卢进勇,因为卢进勇的活动贯穿于小说的始终,小说的情节就是由它作为线索的;有人认为中心人物应是无名战士,因为无名战士的形象更鲜明,更感人。
要确定谁是中心人物,首先要理解何为中心人物。小说的中心人物,也称“主人公”,或叫“主角”,他(她)是作品主题思想的集中体现者。小说的情节可以由中心人物作为线索,贯穿作品的始终,但也不一定。短篇小说,由于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作者往往通过一个片断或一个插曲来刻画中心人物的艺术形象,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所以他(她)的活动未必要贯穿故事情节的始终。
《七根火柴》的主题思想是热烈歌颂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高贵品质。在两位战士中,那个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在红军最需要火的时候把自己精心保存的七根火柴殷切而郑重地托付给战友、送交部队的事迹,无疑更能集中地体现这一主题思想。
此外,要确定谁是小说的中心人物,还得看作者将描写的重点放到谁的身上。《七根火柴》这篇不过两千字的短篇小说,作者对无名战士的描写可说是不惜笔墨,倾其全力的,只是使用的是截取人物性格横断面的方法,捕捉性格发出耀眼光辉的一刹那——英雄人物完成自己性格的一瞬间,通过对他临终前短暂一刻的精描细绘,把这位无名战士写得可歌可泣,光彩照人。
俗话说,“眼睛是灵魂的窗户”,作者对无名战士眼睛的描写共有八处:①卢进勇初见他时,见他“脸色更是伯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糊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这儿对他眼睛的描写,显出他伤势之重,病情之危,努力地闭着眼睛是他默默而痛苦地与死神抗争,想延续生命,完成他想嘱托的一件事。②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他“吃力地张开眼睛,挣扎一下,似乎想坐起来……”这儿对他张开眼睛的细节描写,反映他渴盼见到自己同志的急切心情。③当他见到卢进勇把那点青探面送到他嘴边并亲切地劝他吃下时,他“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这儿写眼睛用了“失神”与“呆滞”两个形容词,一则显出他确
七根大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