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文化百提问者: tcpzqqq - 一级最佳答案漫谈汉字与汉文化文化, 从广义上讲, 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从狭义上说, 它只着眼于精神方面, 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心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等等。这里所涉及到的文化是作比较宽泛的理解的。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 又服务于文化, 促进文化的发展, 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汉字作为自源文字, 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 它是汉文化的产物。先有汉文化, 然后才有汉字, 但它又服务于汉文化, 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我们从“以汉字构形理据看汉字的文化内涵”和“以汉字形为本体看产生的文化现象”两个方面, 举例性地说明汉字与汉文化的密切关系。一、以汉字构形理据看汉字的文化内涵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依照今日训沽学之标准, 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汉字作为语素文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在它的自身结构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我们探究汉字字形的构字理据,可以发现汉民族诸多的文化特征。现在和钱币有关的字,像财、货、贡、贫、赈、费、赏、赠、贪、贷、赊、贿赂之类都属贝部, 贝不过是一种介壳, 为什么可以用它来表示钱币的含义呢?东汉许慎在《说文》里解释说:“古者货贝而宝龟, ……至秦废贝行钱。”可见中国古代曾经用贝壳当作交易的媒介物, 秦以后才废贝行钱, 但是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文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形。查《说文》, 竹部的汉字共有 147 个, 为何如此呢?这就在于中国盛产竹子。我国有 370 多种竹子, 约占世界竹类的三分之一。秦汉时的北方由于气候比现在温和,黄河以北地区还产竹。富饶的竹源,使我国在殷商时代就跨入了竹子文明时代。仅殷商时代诞生的竹简就延续了两千多年, 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竹文化。从远古的女娲用竹做笙簧, 羿使用弓箭“射九日”神话始,我国人民种竹、爱竹、用竹盛行。汉民族的衣食住行同竹子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在汉字中留下了竹文化的鲜明印记。汉语中表示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的汉字都从心旁(或心的变形),如:想、忘、忠、恕、怨、愁、忆、恼、悦、惮、愠、恭、慕。这是古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观念的反映, 我们的先人认为心这个器官是专管思考的, 心是思维的器官。《孟子· 告子上》曰:“心之官则思。”这就是明证。鉴于先人们这种文化认识, 于是在造字时, 留下了一批从心旁的表示思想、感情的汉字。现在的纸是用竹质和木皮等制造的, 但是当初造字时纸字为什么从系呢?由此我们可以推知, 在东汉蔡伦没有发明造纸的新方法和新质料以前,中国曾经用丝絮造过纸的。我们从“斩”字的结构看, 可以证明古代有一种车裂的酷刑。《说文》云:“斩从车斤, 斩法车裂也。”清人段玉裁注:“此说从车之意。盖古用车裂, 后人乃法车裂之意而用铁钺, 故字亦从车, 斤者铁钺之类也。”显然, 古代这种“蛮性的遗留”, 今人也不必为之讳言的。杨成能先生在《由文字学上推得之先民文化遗迹》一文中认为,从《说文》中“见从某部字之多少, 即可见某物于先民文化之关系密切与否。观从土之字一百三十, 从金之字一百九十五, 则可推知金属与先民文化之关系视土为繁。又观从马之字凡百十有五, 从牛之字凡四十有五,则可见马属与先民文化之关系,较牛为重。”这种比较,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另外, 我们从新字的产生和旧字的消亡中, 也可看出某些文化因素的变动。新字的出现和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文化科学各方面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从“金”旁的字, 两周以后才大量出现,“铁”字不见于两周金文, 所以从“金”的字的大量出现, 只有在青铜器高度发达以后才有可能。而“铁”字也只有在能够生产“铁”的条件下才能够创造出来。再如从竹的“箴”到金属的“针”(繁体字左为“金”, 右为“咸”), 也有一个从竹针发展到金属制针的历史过程。就是到了现当代,由于化学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发现了若干新的化学元素, 为此, 表示新的化学元素的新造汉字共计有 56个,如:氧、氯、氟、氖、碳等。在《说文》里有不少从“马”、从“牛”、从“羊”的字, 有关于性别的, 有关于年龄的, 有关于形状的, 有关于颜色的, 有关于动作品性的, 不一而足。如: 公马叫“骘”( zhì), 红黄色的马叫“骍”(xī ng), 长髦牛叫“犛”(máo), 被阉过的羊叫“羯”( jié ),等等。这些字也只有在畜牧业高度发展后才能出现。同样, 随着由畜牧业为主的社会过渡到农业为主的社会,上述这些“字”所代表的事物并未消失,可代表它们的“字”都逐渐消亡了,有的干脆成了“死字”。张世禄先生的《文字上之古代社会观》, 就试图用文字来证明“人类社会之演进,大都由渔猎而畜牧,由畜牧而耕稼”的。总之,汉字
汉字与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