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接受美学
1
电影接受美学的界定
电影接受美学是注重接受的电影美学,电影美学的深化与提升。
以往的艺术美学主要关注创作,关注作品,当代艺术美学把关注的视野拓展到接受,是一种把创作、作品与接受都考虑在内的美学。
这一理念已经全面地渗透到当代电影理论研究之中了。电影美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向接受方向拓展,进而深化电影美学。
2
电影的接受问题
第一,电影接受的生产性。
第二,电影接受的制约性。
第三,电影接受的特殊性。
第四,电影接受的类别性。
第五,电影接受的作品性。
第六,电影接受的收放性。
3
1电影接受的生产性
一部影片大受欢迎,各种形式的模仿之作,便会接踵而来。类型片就是这样形成的。
随着乒乓球运动的不断发展,乒乓球运动员的球技不断提高,引起了人们“球速越来越快,观众越来越少”的担忧。其中最重要的考虑就是,乒乓球比赛对观众观看的吸引力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这个问题甚至影响到乒乓球比赛是否会被逐出奥运会的问题。
4
乒乓球比赛规则
随着乒乓球运动员球艺(如发球旋转、刁钻等)和比赛器材质量(球拍、胶皮和胶水的合意程度)的不断提高,乒乓球比赛的决胜回合变得越来越少了,越来越没有看头了,不如以前那么好看了。
据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25届)的一项调查,赢得1分球打7个回合以上才能博得观众的掌声,而奥运会平均每分球不到5个回合。精彩的多回合球在整场比赛中只占12%至18%。即观众1小时只能看到10分钟或20分钟的好球,其它大部分时间所看到的,都只是选手们在球台前的磨蹭、发球或者捡球。为改变这种状况,修改现行乒乓球比赛的各种指标,不外乎扩大球台面积、增加球拍的尺寸和球的体积。
5
1998年,在苏州举行的国际乒乓球邀请赛中就使用了40毫米的乒乓球(增大尺寸2毫米,)。一般人看不出来。打球的人比较敏感。球有点儿发飘。
同年国际乒联会议的114名代表经过认真研究(7个小时的看录像、解释和讨论),对在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是否开始使用40毫米的乒乓球进行了表决。结果是83比31。按国际乒联规定,赞成票没有超过四分之三即不能通过。
,同时还废除了沿袭百年的21分制,改为11分制,这一决策经过了数学计算,结论是:降低了顶级选手“稳操胜券”的把握性,增强了比赛的悬念性,从而调动了更多的选手冲击冠军的积极性。乒乓球运动的生命力来自各国的激烈竞争和热情参与。
在这一届上,王励勤获男子单打冠军,孔令辉获亚军,刘国良没有进入前四名。
6
2电影接受的制约性
电影观众的接受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这些因素及其影响是极其复杂的。
其中包括,接受者自身的条件,如政治、经济、文化、年龄、个人修养等状况,还有接受者所处的政治气候和文化氛围等环境条件,还包括作品在社会中得到的价值评定,如获奖、好评等。情况相当复杂,有时评定影响接受,有时接受影响评定。有时影响是正面的,有时影响是反面的。
7
3电影接受的特殊性
电影接受与其他艺术接受的区别和联系。在不同的艺术种类中,接受者的地位是不同的。爱略特就谈到诗歌接受与戏剧接受的不同。
电影与小说来比较,电影观赏是群体性的,小说阅读是个体性的,不仅两者的心理期待有区别,而且两者的审美体验也有区别,看电影与读小说,想象性和知觉性的分布就有很大区别。读小说要去“想象”贾宝玉,看电影,在需要想象之处只要“知觉”就行了。
8
4电影接受的类别性
电影接受要区分审美认同和艺术认同。审美认同可能产生艺术认同,也可能不产生艺术认同。艺术认同可能产生审美认同,也可能不产生审美认同。审美认同和艺术认同不是等同的关系。
审美认同是感受性认同。艺术认同是创造性认同,在这个意义上,审美认同不一定是艺术认同。但艺术认同却可能是审美认同。
9
5电影接受的作品性
观众的肯定性反应是构成一部作品的必要条件之一;接受者的观看使作品从僵死的物质材料中超脱出来,获得活生生的现实存在和生命。或者这样说,接受者的接受使得作品被激活了。而在此之前,它只能说是僵死的,或者说,是沉睡的。
有一个报道,80年代,在波兰的一家电影院里放映陈凯歌的《黄土地》,电影院里空无一人。我们也许可以说,此时此刻的《黄土地》只是作为一种物理现象,而不是作为一种电影作品存在着。
10
接受美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