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理论研究【摘要】接受美学又称之为“接受理论”、“接受效果研究”,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德国,80年代中期为我国理论界接受,已逐渐成为一种令人瞩目的文艺思潮。接受美学反对作者中心论和作品中心论,而把读者与作品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体,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映和接受,以及阅读过程对创作过程的积极干预,并研究对作品产生不同理解的社会的、历史的、个人的原因。接受美学的创始人是姚斯、伊瑟尔等人,他们提出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批评模式,认为文学史就是文学的读者接受史、效果史。作为一种新的理论研究方法,接受美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理论局限。【关键词】接受美学;阐释学;理论价值;局限性一、接受美学的理论缘起接受美学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阐释学的理论滋养,要想更好的理解接受美学理论,需要我们对阐释学进行简单的梳理。“阐释学”是关于理解文本的理论,自有文本以来,人们就在努力理解它,并不断寻求某种方法来保证这种理解。早在远古和中世纪时,人们所遵循的主要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注释圣经的方法—神学阐释学。直至十八世纪,德国神学家施莱尔马赫才将前人的圣经阐释学译成普通阐释学,并提出了包括解释文学作品在内的阐释原则,首创了文学阐释学这一理论。可以说,文学阐释学发展至今共经历了大约三个阶段:施莱尔马赫创立的文学阐释学称为“定位阐释学”,它在文学阐释学的第一个阶段里起着主导的作用。在此阶段中,文学作品被视为特殊形式的文献—记录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作者的思想及其生活时代的文献。歌德也曾说过“谁想要理解诗人,谁就应该到诗人生活的国度里去了解熟悉那里的一切”的话。同样,施莱尔马赫创立的“定位阐释学”这一概念也具有相同的含义,即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疑点,可以借助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阅历予以解释。定位阐释学者形象地将文学作品比喻成一面镜子。他们认为,如果镜中映照出的图象有模糊不清的地方,则应该从镜子本身来寻找根源,通过比较来确定毛病的出处,这一阶段的文学理论也被称为实证主义文学理论。实证主义文学阐释学者几乎完全忽视了文学作品的读者在解释文学作品时的自身立场和观点;也未曾注意到读者的个人意识将会对阐释结构起着影响的可能性。他们主张对文学作品持纯客观形式的阐释理论。文学阐释学的第二阶段不同于第一阶段,其本质性的区别在于,不再将文学作品视为文献,而是视作文物。对作品的解释不是借助作品外的时代背景,而是以作品本身为依据。德国文学史家沃尔夫冈·凯泽尔和瑞士文学史家埃米尔·施泰格根据哲学家威廉·狄尔泰和马丁·海德格尔的理解理论,创立了文本阐释理论,成为文学阐释学第一、二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文本主义者不赞同那种认为文学作品只有通过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家的生平传略才得以解释的观点。他们主张就文论文,凭借读者在阅读作品时的主观体验来获得作品的内涵埃米尔·施泰格称感知的标准为科学的标准。这种“文本阐释理论”或名为“作品解释理论”,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已初步形成。“定位阐释学”那样通过反射对比的方法,而是通过读者的体验来加以解决。施泰格认为,每个读者都可以将自己置于同时代读者的位置上,因此对每部作品都可以通过体验来理解。不难看出,正如实证主义阐释学一样,文本主义阐释学也认为,阐释者或读者的文化历史地位、经历与经验对阐释结果不发生影响。除此之外,文本主义者还认为,阐释者在感觉的媒介中可以轻而易举地跨越文化历史的界限,也就是说阐释者可以将自身置于任何时代与文化之中,因此只需运用自我感觉便可以理解作品的内涵。六十年代,文学阐释学的第二阶段宣告解体,代之而起的是在文学阐释学。历史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第三阶段——接受美学。姚斯和伊瑟尔依据德国现代哲学家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以俄国形式主义和布拉格结构主义学派为基础,建立了接受美学理论,他们创建的接受美学取代了日耳曼学中的生产美学、描写美学。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地存在于作品之中,而是需要人们去发现。换言之,文学作品的意义与内涵绝非固定于作品之中,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也就是说并非是作者于自己的作品里为读者限定某种意义,而是读者在自己的阅读过程中赋予了作品某种意义。二、接受美学批评的理论形成及发展接受美学兴起于60年代后期在70年代达到高潮,它的主要代表是德国南部康士坦茨大学的五位教授。他们是姚斯、伊瑟尔、福尔曼、普莱斯丹茨、斯德里德,被称为“康士坦茨学派”。康士坦茨学派批评家是代表作被莱纳·瓦尔宁编辑的1975年慕尼黑威廉·芬克出版社出版的《接受美学》一书收入。接受美学很快传到了苏联、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一)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1、强调读者研究的重要性、客观性;重视研究读者的审美经验及基本条件。《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一书中说:“接受理论,主要是指有关作者和作品到文本与读者的一般的转移。这
接受美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