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接受美学.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西方文艺理论研究浅议尧斯接受美学的文学史观 1967 年,德国康茨坦斯大学的文艺史家、文艺理论家 H·R·尧斯发表了《作为向文学科学挑战的文学史》一文,首次宣告文艺批评的新观念与新方法———接受美学的产生。从此以后,该论文就被称为“接受美学宣言”。尧斯论文的劈头第一句是:“在我们时代,文学史日益落入声名狼籍的境地,这绝不是毫无缘由的。”由此,尧斯对已有的文学史展开了尖锐的批评与否定,从而提出了必须重新考虑文学史的撰写,而这种撰写的途径与方法就是接受美学。尧斯的思路在于: 接受美学是否定以往文学史、写出新文学史的唯一出路,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尧斯对接受美学展开了全面的构建与阐述。于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思维与批评模式很快风行文坛。基于此,从建构文学史的角度去看接受美学也就自然成为全面分析、评价它的一个必要的和应有的维面。一、批评的再批评尧斯《挑战》一文把批判的锋芒直指传统的文学史,他不无讽刺地说,文学史“对于慧眼的观察者来说,几乎无甚效益; 对于积极的入世者,则无可效仿; 对于哲学家,无非是琐屑的陈腐之谈; 对于读者来说,除了不是高尚的愉快的源泉外,可能是其他一切无聊的东西”。总之,文学史的研究不但失却了往日的荣光,而且已经成为不严肃的、自以为是的、声名狼藉的因而该放逐的学科。尧斯说这些话时,想到的主要是历史主义文学史、实证主义文学史、形式主义文学史, 还有马克思主义文学史。历史主义文学史是席勒历史哲学的衍伸。这种哲学和文学史有两个根本性的特点,首先是预设了个基本思想或理念作为历史发展的内核和线索,“在他将其视为研究对象的一系列事件中,明确地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该思想在这些事件中显现”; 其次,因理念的预设必然会以理念的自足与圆满为结局来显示理念的自发展,所以历史包括文学史就成为有始有终有过程的客观主义图画。显见的是, 预设基本思想作为历史的原动力和内核,这一原则不仅是席勒的黑格尔哲学、美学亦即美学史和艺术史的内在逻辑。尧斯指出这种原则是“为上帝辩护”,依此构设的文学史只是神话或神学,例如杰文纳斯以德国人的智慧和进步作为一般目的几论来框架德国的文学史,写出了《德国民族文学诗学史》这一典型神话;至于历史被认为是客观主义图画,尧斯认为这仅仅是幻象,而非真正的历史。尧斯认为实证主义文学史是伪历史,因为它在两个方向上迷失了。首先迷失在生平与作品当中,把文学史看成是无数作者加作品的堆积,只能以模糊的“潮流”、“学派”作框架,或者用编年的方式把作者、作品串连起来。其次迷失在“本源的本源”之中,实证主义将纯粹因果分析的原则用于文学史,力图揭示文学的外在决定因素,结果“根源研究过度膨胀,将文学作品的特点分解成能被任意增加的‘各种影响’的汇集”。相比于对历史主义文学史和实证主义文学史的全面摧毁,尧斯对形式主义文学史保留得最多; 认为这种文学史“已经非常接近了一个在起源、标准、流派的衰落领域中展示新的对文学历史的理解”,这是因为它把文学的变化看成“新形式辩证的自生”、“将文学提到独立的研究对象的地位”。但是,形式主义文学史囿于文学本身是无法最终说明文学的发展的,尧斯深刻地指出:“文学的演变象语言的演变一样,不仅仅内在地决定于它自身独具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关系,而且也决定于它与整个历史过程的关系”。换言之,看清文学史的演变还必须立足于更高点,放眼于更大范围。从尧斯

接受美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