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感冒这些方子只适合刚发烧时立即采用,烧了一天或两天后,症状就变了, 必须请中医重新辨证后开其他的方子了一、桂枝汤:桂枝 9g 芍药 9g 炙甘草 6g 生姜 9g 大枣 12枚( 擘)五味药。用法: 服桂枝汤约半小时后, 须喝热稀粥 1 小碗, 以助药力而使溱溱汗出。上五味, 切碎三味。以水 700 毫升, 微火煮取 300 毫升, 去滓。适寒温,服 100 毫升。服已须臾, 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温覆(盖被子)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服一剂尽, 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主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现禁忌: 服药期间, 禁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表实无汗, 表寒里热, 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者,均忌用。方论:桂枝汤方中桂枝为君,辛温通阳,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之邪以调卫。芍药指白芍, 作为臣药, 酸苦微寒, 益阴和里, 敛固外泄之营阴以和营。桂芍等量相合, 相须为用, 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生姜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可温胃止呕; 大枣助芍药益阴养血, 姜枣相配, 补脾和胃, 调和营卫, 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是为佐使药。有老中医在原方的基础上,加黄芪 30g ,糯稻根 10g ,治疗老年自汗,效果非常明显。加入黄芪补肺固卫以培本,糯稻根止汗以治标。二、麻黄汤:麻黄(去节) 9 克、桂枝 6 克、杏仁(去皮尖) 6 克、炙甘草 3 克。用法:上药麻黄另包,用水 600 毫升,先煮麻黄。煎至 400 毫升时,再加其它三药共煎,取药汁 150 毫升为第一煎; 然后再加水 250 毫升如上法煎取药汁 15o 毫升为第二煎。将两次煎取的药汁混合,共 300 毫升,分两次服,每次服 150 毫升。服药后卧氏盖被以温暖取微汗。服一次即出汗者,可停服第二次药。如服第一次药后,未出微汗,的过 4~5 小时可继服第二次药。第二次药服后, 如仍未出微汗, 可再煎一剂药( 煎服法同前) 继服。以取微汗为度。有的人服 4~5 次后才取效。服麻黄汤后,则须多盖些衣被,“温覆”取汗,不必喝稀粥。主治: 风寒之邪伤人皮表, 使人产生脉浮紧、无汗、头痛、身痛、恶寒发热诸症状者, 为太阳表实证。凡遇表实证,应用辛温发汗法来解表散寒。方论: 本方以麻黄辛温升散为主药; 辅以桂枝辛温助阳, 能助麻黄之升宣, 味甘固表, 节制麻黄之太散。其证属实, 故必以麻黄为主药而不可颠倒。更佐用杏仁之苦温而降, 既温助麻黄逐邪于玄府(指皮毛窍孔而言) ,又肃降逆气于肺胃;更使以甘草之甘平,佐桂枝以和内而拒外。饮入于胃,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 溱溱汗出, 使在表之邪随汗尽去而不留, 头痛、寒热、气喘、身痛等症自然得解。此方为张仲景辛温发汗的代表方, 示后人以辛温解表的组方方法。三、麻杏甘石汤:麻黄 5 克,杏仁 9 克,炙甘草 6 克,石膏 24 克。用法:麻黄石膏先煮半小时,打去浮沫后,再入其它药。用水与麻黄汤近似。主治:麻杏甘石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其功效主要是“辛凉宣泄、清肺平喘”。麻杏甘
中药治疗感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