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清柯”到“福清哥”从“福清柯”到“福清哥”上个世纪 70 年代,福州仓山百货商店里,营业员正打点着笑迎来客, 此时进来一位福建师范大学姓高的学生, 高同学想要买块肥皂, 可憋脚的的福州话一下被听出了是福清人,营业员一扫脸上微笑: “‘福清柯’还有钱买肥皂?随便用水洗洗就好了。”如今,“福清哥”这一亲切的称谓已叫响国内外,从“福清柯”到“福清哥”,仅仅一字之差,却道尽了福清人励精图治求发展的 60 年风云变幻,福清人以自己特有群体秉性完成了从外在形象到精神内核的自我裂变。一、“福清柯”,曾经的困顿“福清柯”的由来, 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福清以前比较落后、贫穷, 节俭度日的福清人更多给人以寒碜的形象,因而有了这一称谓。在农耕时代, 福清基本上是个很难生存的地方。除渔溪、海口两镇有小部分乡村有几片水田可种稻谷, 剩下的大部分地方不是峰峦起伏的山区,便是乱石滚滚的海岛溶岩型地貌,良田稀少,土地贫瘠, 只能种些蕃薯、花生, 又因地势所致, 每逢有雨却尽入大海, 十年九旱, 收成微薄。当年的福清家庭,“两片地瓜一锅水, 就是一顿饭”, 而且天天如此,年年如此,老百姓祖祖辈辈为填饱肚子发愁。当人的生存受到挑战时, 本能的抗争便被空前激发, 世世代代的玉融女儿为了生存与自然进行着顽强不懈的抗争。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然的恶劣打磨出了福清一代又一代人敢做敢当、顽强打拼的豪气。福清人顽强的生存能力所呈现出来的, 除了极端吃苦耐劳, 还有惊人的灵活和钻营, 在大多数身上都蕴藏着一股浓郁的商业谋略和过人胆识。然而, 在曾经的那个年代, 交易卖买被视为扰乱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投机倒把行为,福清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生存空间受到极大抑制, 整个群体的生活也就困顿了, 形象也就贬损了。于是“地瓜县”被扣在了这个千年古邑的身上, “福清柯”也被戴在了福清人的头上。在省城遭遇有色眼镜的高先生, 此后的婚姻再遭当头冷水。在跟随女友回南平丈母娘家提亲时, 遭到女方众亲的极力反对:“怎么会嫁给‘福清柯’,那边穷得要死,天天吃地瓜……”如今年逾五旬的高先生回想当年, 不禁感慨万千, 自然条件的恶劣导致一代又一代人饱受非议,诸事受阻。然而在艰苦自然环境中, 福清人不仅顽强生存下来,还造就了福清人的思维定式:只要敢拼, 没有什么办不到的, 这使得福清人在生意场上呈现出一种令人骇异的品质——许多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福清人却做得有滋有味。不仅如此, 福清人的自我认同感之强, 几乎上升到了民族优越感和自豪感的高度, 只要有福清人相聚, 必然要成立同乡会, 彼此照应, 心齐得让他人佩服甚至嫉妒。更难能可贵的是, 他们对祖籍地怀有深厚的感情,只要事业有成甚至稍有盈余,总是念念不忘振兴家园,报效父老、造福桑梓。正是福清人根植骨子里的这种秉性, 才使得这一群体在三十年前那一声春雷石破天惊之后, 抓住了属于自己的历史际遇, 从而在玉融大地上演绎了慷慨激昂的三十年物换星移、改天换地的惊世之举。二、福清哥,如今的蜕变沿海一带乡镇的老人们还清楚记得, 当年乡亲们出国就跟去县城一样简单,经常是在田地里干着活,看到有驶往国外的轮船靠岸,往往锄头一扔,边跑边跟邻居招呼: “回去跟我娘说一声,我出国去了。”曾万宗(化名)曾经在日本打拼了十年, 2006 年申请回国。在日本, 他一次最少给家里寄 100 万日元。前几年, 家里人
从“福清柯”到“福清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