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致大海(必修).docx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致大海(高一必修)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分析诗人的思路,把握感情线索,理清结构。
  3、感知诗歌意象,体悟诗歌感情
  二、教学重点:分析诗人的思路,把握感情线索,理清结构。
  三、教学难点:感知诗歌意象,体悟诗歌感情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前几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几首中国现代诗歌,那么这节课呢,我们就要转入外国诗的学习。首先,我们要学习的第一首外国诗就是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
  1、作者: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也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被后人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他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由于歌颂自由和解放,1820年,就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时年21岁。1826年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
  他一生创作了800多首抒情诗和10多首叙事诗。代表作品:
  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
  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自由颂》、《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
  爱情诗和田园诗:如《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和《我又重新造访》等
  叙事长诗:最主要有《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青铜骑士》等12部
  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
  小说: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2、写作背景:《致大海》是普希金1824年流放南俄时创作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三、同学齐读、教师范读。
  四、整体感知。
  《致大海》通过讴歌大海,抒写了诗人向往自由的强烈愿望,表现了诗人在沙皇残酷专制的现实面前,不屈不挠,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
  全诗共十五节,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
  第二部分:(3——13节),写大海引发诗人的联想,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第三部分:(14——15节),写诗人从大海身上,汲取了一种精神力量,将要为自由奋斗不息。
  那么,诗中的大海有怎样的特点?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要求学生带着以上两个问题将全诗默读一遍,同时将全诗各节标出来)
  五、分析课文
  1、指定一学生朗读1——7小节,然后教师提问:诗中的大海有什么特点?
  明确:大海有壮观的景色(他翻滚着蓝色的浪头,和闪耀着骄傲的美);有广阔的胸怀(渔人渺小的帆,凭着他的喜怒无常的保护);有惊人的威力(当他汹涌起来而无法克服时,渔船就会覆没)。
  2、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因为大海有壮观的景色、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的原素”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3、诗人面对自由奔放的大海为什么又感到

致大海(必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017848967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1-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