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戏剧舞台上的《窦娥冤》
【摘 要】《窦娥冤》在当代戏剧舞台演出史主要以“文革”以后的新时期最为活跃,演出的剧种有京剧、秦腔、豫剧、黄梅戏、蒲剧等。舞台演出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是人们最受欢迎的一种形式。当代戏剧舞台上《窦娥冤》的演出主要为改编本,各剧种改编本之间存在明显的异同。对于经典作品的舞台传承,应立足于对经典的改编、坚持民族本土戏曲艺术的特色以及适度创新上。
【关键词】《窦娥冤》;舞台;戏曲;改编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1-0013-02
《窦娥冤》在戏剧舞台上的演出从古至今传唱不衰,元代《窦娥冤》主要是全本演出,舞台演出形式是杂剧,其一经演出引发巨大轰动。明代传奇的迅速发展,促成了改编《窦娥冤》剧本进行舞台演出这一极盛现象。同时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剧作家。明代叶宪祖根据《窦娥冤》改编传奇《金锁记》,将悲惨结局改成大团圆,是舞台艺术演变的自然结果。后世舞台上盛行的窦娥戏也都是依据《金锁记》改编的,既传承了《窦娥冤》也发展了《窦娥冤》。这一时期,改编本《窦娥冤》的演出甚至超越了关汉卿原本《窦娥冤》的演出。明末清初时期,艺人们将剧目进行加工和改编,形成另外一种表演艺术形式,折子戏的诞生使戏曲又站上了一个高度。清中叶后期,又根据《金锁记》改编成《六月雪》《羊肚》等折子戏。
一、当代戏剧舞台上的《窦娥冤》改编本
戏曲舞台演出是《窦娥冤》传播的主要形式,而各剧种对《窦娥冤》的改编是当代戏剧舞台上演出《窦娥冤》的关键。秦腔、昆曲、京剧、黄梅戏、蒲剧等剧种都改编过《窦娥冤》,歌剧《窦娥冤》和话剧《呐喊窦娥》等在戏剧舞台的演出可谓精彩纷呈。
(一)秦腔《窦娥冤》
秦腔的特点是高昂豪放,在秦腔《窦娥冤》的改编本中,1956年李约祉和张茂亭改编本,完全按照原著的故事顺序展开。1958年马健翎改编本,对人物现象、情节设计和结局处理上做了较多修改,和《金锁记》关系密切,马健翎秦腔版的人物和情节设计源于《金锁记》。
关汉卿笔下的蔡婆是可怜又可恨的形象,她是放贷人,对赛卢医的谋害和张氏父子的逼迫却十分软弱,但在马健翎的秦腔中蔡婆被改成读书人家的老妇人心地善良。其余改编本的蔡婆一家则靠纺织劳动为生。张驴儿父子的无赖形象,“两幅丑恶嘴脸更能凸显窦娥婆媳的遭遇凄惨。豫剧增加了张驴儿调戏窦娥的情节,使得无赖嘴脸更加深刻。”[1] 除了增设第五场《调戏》,还增加第八场《受贿》等,“关于官吏收取贿赂的情节,原著中并没有具体情节,而马健翎改编的有张驴儿用元宝贿赂太守情节,原著中胆小的赛卢医为了50两银子而把毒药给张驴儿,这些情节的加入使得悲剧情节更加深入,更加深化主题。”[2] 结局的改编,改编后以一场大雨结尾,窦天章将贪官和张驴儿、赛卢医斩首后,下起大雨,百姓欢呼,是大雨洗刷冤屈的愿景和象征。
(二)京剧《窦娥冤》
京剧对《窦娥冤》的改编本在改编历史上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京剧《六月雪》剧本是程砚秋先生改編的一个演出本。情节上,京剧《六月雪》在第八场增加百姓喊冤情节,第九场邻居将纸状交给窦天章,跪地喊冤,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程砚秋对窦天章查案部分的情节改编是对公平正义的秩序的维护,有很大的进步性。《六月雪》
当代戏剧舞台上的《窦娥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