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顾恺之画论“迁想”之于“妙得”
摘 要:顾恺之作为东晋时期的杰出画家,中国画作品尤其是人物画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一生所著论述数不胜数。“迁想妙得”作为顾氏画论中一个极其经典的绘画学说,体现在了艺术的各个领域。本文通过对概念的分解细化,将“迁想”作为艺术认知与直觉上的延伸,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作用,并以当代艺术家为例联想论证。
关键词:画论;“迁想妙得”;意识认知
1 顾恺之画论“迁想妙得”
顾恺之画论
顾恺之(约公元346—407年),字长康,作為贵族之家的继承人也是东晋时期最伟大的画家。他的人物画作品精美绝伦,无论是技法、内容还是风格皆出于蓝而胜于蓝,体现出了特定时代的新特征。同样卓越的还有他的顾氏画论,作为中国初期绘画思想家,顾恺之提出了很多具有影响力的理论思想,如大家熟知的“传神论”,由他在中国绘画理论史上最先提出,将“神”的重要性放大,引入“形神兼备”且“并重”的思想,并且着重说明在绘画作品中融入士人的审美风范和道德情怀,最终使其超越绘画领域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美学命题之一。
“迁想妙得”的内涵
“迁想妙得”作为一个重要的探讨性词语,在顾恺之艺术理论《论画》的第一则便已出现,从字面上看“迁想妙得”并不难理解,作为擅长中国画中人物画部分的顾恺之,很明显可以看出这是专属于人物画的。在所有绘画内容中,最难的当属人物画,不仅是因为人物画要表现人物的神韵,还要有感染观众的情感和灵气。“台榭”属器具一类,有它本身的规制,其具有难度,类似于西方的素描,在于技法与笔法等客观条件方面。相较之人物、山水、狗马等内容要高一个层次,强调“神”似,其本身具有自我的个性、情感和精神气质,这是需要个性化对待和处理的。所谓“迁想”,就字面说,“迁”就是推移、运动、变迁之类的意思,在学术意义上比“联想”更广泛,更有目的性。
2 “迁想”方可“妙得”
“迁想”的延伸
认知是人脑的高级功能,包括多个层次和形式,如感觉、知觉、学忆、思维等。“迁想”之于“妙得”,是将绘画的初期构思活动稳中有升为把握生活、引导开发创作的多维度的方式。在这一进化过程中,“迁想”对艺术家主体灵感的迸发、酝酿及发展皆存在催化作用,并且不断在辨证的过程中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认知神经科学把认知看作是脑内的信息加工过程,简单来说,就是信息和意识活动的化学反应,这与“迁想妙得”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从外围环境收取到信息之后,传达到大脑经过加工、主观感受、抉择评估,再主观调控和驾驭行动,并作用于画面中,这也是艺术家艺术作品风格迥异的一个基础性指导因素。
“迁想”与“妙得”的关联
通过前面的探索我们可以看出,“迁想妙得”就是画家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创作的对象中去,从而使人“妙得”,也即超乎想象之外。通过宗教、玄学这些思想的某些内涵来讲,“迁想”都受一种不为可见的形象系缚,并且是超越肉眼可见的客观形象之外的想象。“迁”实际上也就是通过物体的媒介,从而超越媒介的一种想象之意。最终得到的结论便是“妙得”的前提是“迁想”,只有通过“迁想”,才能实现最大化、最别致、最具有代表性的“妙得”。
3 以现当代艺术家作品中的体现为例
诗意中的何多苓
何多苓作为“伤
浅析顾恺之画论“迁想”之于“妙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