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利用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利用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
课 题 实 施 方 案
一、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
(一)、课题的意义
学习语文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外部语言的内化,一个是内部语言的外化。简单地说:前者即积累,后者即表达。毋庸置疑,得体的表达必须要借助于有效而深厚的积累,故而,积累在语文的学习中的作用自古至今都受到重视。古人曾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可见积累越多,语感不断得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形成。众所周知,语文课程的任务之一是积累语言。因为“丰富的积累” 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积累的重要性无人不晓,《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提到要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有关资料表明,学生语言积累的50%左右来自课外。由此可见,课外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广阔空间。因此,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积累。古人云:油然作云,沛然作雨。等到运用时,谁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若是平时在阅读教学中不注重引导学生积累,如同“‘千万里蓝天,两三缕薄云’又怎么能指望有雨落下呢?”这句古话无疑很好地证明和诠释了积累的重要性。但由此也引发我们思考: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效地进行积累,让他们语言的天空油然作云,让每一块云彩都成为活泼的、得体的“语”点儿的家呢?但目前对如何进行有效积累缺乏必要的研究。具体表现在:
1、记忆机械,不重情趣。
以前,积累的主要方式是抄抄写写,切断了记忆储蓄与理解、感悟、鉴赏的联系,使积累变成了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不知道怎样具体去表达,内容空洞,缺乏童真、童趣、真情实感,很大一部分都变成了无效积累。
2、习作题材的缺乏。不少学生习作搜肠刮肚,胡编生活素材;部分学生的习作从结构到语言到表达方式,给人感觉仿佛是从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
3、注重内容,忽视方法。积累指导偏重内容的扩充,忽视了自主积累意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更缺乏方法的引导。
针对积累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迫在眉睫。人教版教材就匠心独运地在“单元练习”中安排了“读读背背”,意在丰富学生的积累,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为我们引导学生积累提供了一条值得借鉴的途径。但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毕竟有限,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为此,我们确定了“利用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这一实验主题,意在探究如何以课外阅读为凭借,引导学生有效地扩大积累。
(二)实验理论依据
1、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先生提出;“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初中生也是这样,初中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但有一层最宜注意的,就是学生所写的必须是他们所积蓄的。只要真是他们所积蓄的,从胸中拿出来,虽与他人所作大同小异或不谋而合,一样可取;倘若并非他们所积蓄,而从依样葫芦,临时剽窃得来的,虽属胜义精言,也要不得。

2、陈鹤琴的儿童教育心理学理论。
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有两大学忆力发展是自零开始的,一岁至三岁有显著发展,三岁至九岁,其进展迅速,九岁至十三岁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制高点,往往二十岁以后,心境一不平衡,便有减退可能。显而易见,初中阶段的儿童正处于记忆力发

利用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rp539604
  • 文件大小22 KB
  • 时间2021-05-2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