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壮山河造句_气壮山河的惨败.doc气壮山河造句_气壮山河的惨败
作为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最终投敌的李陵自汉史家司马迁以来,对他的评价一直是毁誉参半。在此,笔者无意品评李陵人品的优劣,也无意论述中国文化为什么对投降者如此仇视,只想就此战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自汉武帝以下的西汉朝廷在战略、战术层面的错误展开讨论。破解2000多年前那场惨烈的战役中,究竟是谁导致了4千余精锐士卒横尸塞外,主将投敌的悲惨结局?嫉妒、轻敌与猜疑自卫青、霍去病为汉武帝刘彻完成了抗击匈奴最辉煌的战绩后,举国疲惫的大汉与生命力顽强的匈奴又回到了战略相持阶段。被刘彻看好的贰师将军李广利远没有卫、霍二人的军事才能:公元前99年,李广利率3万精骑在天山对阵匈奴右贤王,以战死2万余人的惨重代价只消灭了匈奴1万余,又被随后赶到的匈奴援军包围,险些全军覆没。为了保住自己在刘彻心中的“武将一哥”地位,李广利只好拿出他最拿手的嫉贤妒能、打击报复等手段,把大汉朝廷中有勇有谋的军事将领或收拢到自己的羽翼之下,或彻底逐出朝廷。在李广利北征天山之前,刘彻打算让任骑都尉,在酒泉一带训练士卒的李陵随军出征,护卫粮草,其中不乏培养后起之秀的意思。可无奈李广利和李陵两人互相看不顺眼,李广利本着他一贯的“比我优秀的人不能为我所用就得踩在脚下”的原则,绝不可能提携李陵,但碍于刘彻的面子及官场潜规则,并未对武帝的提议表示反对。但出身西汉武将世家的李陵,自出仕以来,就以善长骑射、体恤士卒而闻名,曾率800骑兵深入匈奴境内2000余里侦察敌情,虽未遇到匈奴骑兵,但其统兵能力已得到初步检验,此后被封为骑都尉的李陵统兵5000戍边。在李陵35岁(公元前99年)前,未遇到任何坎坷,可谓一帆风顺。另外,作为武勋世家的李家,自李广自杀后便逐渐走向没落,此时只有李陵一人在朝任统兵将领,衰落的世家急需重新崛起,而这副担子就落在了李陵的身上。显然,骑都尉并非李陵的终极目标,他的目标是官拜大将军、列土封侯、重振李家。拥有如此“远大理想”又没有经过挫折磨练的李陵,自然看不起靠姐姐“崛起”的李广利(李广利是刘彻的小舅子,卫青也是)。因此,李陵在武帝召见他商议军情的时候道:“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阑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向贰师军。”他说自己统帅的士兵战斗力强悍,足以自成一队,与李广利部成掎角之势,以分散匈奴的主力,减轻李广利部的压力。隐含的意思是:我的部队战斗力如此之强,怎么能当后勤兵使用?我李家人都是决战疆场的悍将,自然要独当一面,这才是大丈夫建功立业的正途。在随后的交谈中,武帝再进一步,称国内兵力空虚,无力为李陵的部队配备马匹。此时李陵如果能多保持一些清醒,应该和武帝讨价还价一番,至少应该多要一些士卒、补给与准备时间,但35岁的李陵表现得像18岁的毛躁小伙儿一样,立刻表示只需自己统帅的5千人便可。于是武帝被李陵的“好胜”“感动”,欣然应允了他的计划。先不提武帝那蹩脚的激将法,单说李陵如此轻率地率领5千步兵孤军深入,实为兵家大忌。作为“飞将军”的孙子、武勋世家的继承者,李陵怎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根本原因在于李陵的眼高于顶、急功近利。他不能忍受给李广利这个靠姐姐飞黄腾达,自己却对军事一窍不通的懦夫打杂;不能忍受武帝刘彻对一个35岁,正值当打之年的将领用看小孩子的眼光来对待;
气壮山河造句 气壮山河的惨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