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清代至民国期间广州的象牙雕刻
【摘要】广州象牙雕刻又被称为南派牙雕。制作用途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欣赏品;其二是实用品;其三是装饰品。早在秦汉时期就有所发展,到明清至民国时期,象牙雕刻的工艺以及生产规模达到了顶峰。因广州独特的气候条件,雕刻师在象牙上可大胆发挥且不易碎,高超的雕工艺术结合洁白的牙料选材,造就出一个个巧夺天工的牙雕作品。广州牙雕以精细工整、玲珑剔透著称,采用镂空、透深等独特的雕刻手法,再将一些名贵的玉石等巧妙地镶嵌在一起,使其更显华丽。尤其是独具特色的柔润的色泽以及光滑的质地备受人们的喜爱。本文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明清至民国时期广州象牙雕的发展历程,体会广州象牙雕刻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清代;民国;广州;象牙雕刻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牙雕,是以动物牙齿为原材料进行雕琢的手工技艺及其制品。通常雕刻材料以象牙为主,因而牙雕也专指象牙雕刻。牙雕不仅作为工艺品而存在,它还携带着生态物种、交通贸易、古今史事及风俗尚好等信息,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涉及多个学术领域。自古以来,中国广州即是世界上重要的象牙雕刻基地,广州牙雕又称广式牙雕或南派牙雕,与北京、江南形成中国三大象牙雕刻流派。
随着清代广州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广州定为清朝唯一对外通商口岸后,海外的象牙大量输人广州,为广州牙雕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此后,广州牙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以精细工整、玲珑剔透闻名于世,与江南牙雕、宫廷牙雕并称三大流派。
清代广州牙雕成熟和繁荣的重要标志便是行业组织的出现和扩展。早期出现的是贡品行(也叫贡行)和洋行。贡行,集中了当时民间技艺高超的一批匠师,顾名思义,是指制造朝廷贡品及高档次外销品,如人物(以历史故事题材为主)、牙塔、牙球、梳妆用品及大型室内饰品,带有官营性质。
清未民初,广州牙难业又出现了新的组织形式——大牙行。有些不属于责行或洋行出身的象牙手工业作坊主所经营。大牙行在组织、原料、人力和管理上较之责行和洋行要灵活机动得多,对贡行起到成胁作用,并有取而代之的趋勢,于是贡行商号也先后转向大牙行,大牙行于民国初年替代了责行。大牙行会址在今小新街142号,建有“象牙会馆”。当时以象牙会馆为中心的小新街、大新街带牙雕铺鳞次栉比,生意兴隆。从现在的街道分布来看,除了象牙街,还有四条象牙巷,分别是一巷至四巷以及象牙别街等支线[1]。
乾隆年间,在广州的威廉·希克记载了当时十三行附近的各色工匠:“这里有玻璃面工、制扇工匠、象牙工匠、漆器匠、石室匠及各种各样的手艺人。[2]”表明十三行附近是当时广州外销艺术品的制造和贸易中心。象牙雅刻与其他外销艺术品一样,深受欧美人土之青睐。据粤海关(1876年广州口岸贸易报告》:“象牙和漆器,出口约相当于过去的平均数量[3]。”这表明象牙的消费量是很大的,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王乔治三世特使马嘎尔尼一行花达广州,他们为广州精美的牙雕而着迷。特使秘书巴洛在《旅行在中国》一书中写道:“看来似乎最优美、最完美无瑕的顶峰,就是广州的象牙雕刻”[4]。根据巴洛的记载,当时广州牙雕工艺品的和类很多,有镂通花折扇、国际象棋、雕花胸针、烟嘴、粉盒等。这些精美的牙雕制品令西方人
试论清代至民国期间广州的象牙雕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