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东陵奇闻轶事大清国设计夺陵址清王朝东陵的基址, 原是大明王朝最后一帝崇祯选定的, 可为什么却被清朝皇帝占用了呢?这里边还有一段故事呢。原来, 明朝皇帝的陵, 从永乐建都北京以后, 都修在昌平州境内的天寿山脚下。到了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以后, 又派钦天监官员到天寿山选择陵址。谁知选来选去, 愣是没挑着一块合适的地方。为了这事,崇祯皇上可发愁了。当朝大学士礼部尚书李腾芳, 暗地里揣摩到了皇上的心思, 就联合上了一道奏折, 说是既然昌平无有佳穴, 就应在京师近郊另选吉地; 何况祖宗已有这种先例呢?崇祯见了奏章, 心内大喜。他想, 我正有心另选陵址, 又怕违反祖意, 既然李腾芳动本提议, 何不顺水推舟呢? 于是崇祯降旨, 就依二人所奏。随即派了钦天监监正朱裕等带人到京郊近处详细勘验。几经周折, 终于确定以马兰峪附近的凤台山为陵址, 还派人将这里看护起来,一旦佳穴确定,立即破土兴建。大明皇上选陵址的消息, 被大清国奸细探知, 飞速地报告给远在沈阳的老罕王皇太极。老罕王听了, 心里暗自着急。按说, 人家大明皇上在自己国内选个坟地,与你老罕王何干呢?用得着你操心吗? 2 话可不能这么说。当然, 这大清国本是明朝的属国, 近几年来它的势力渐渐大了起来,对大明朝就起了吞并之心。皇太极早就有个想法, 等灭掉大明, 就将大清的陵墓建在关内的上吉之地, 好使子孙后代基业兴盛。他听人说凤台山一带风景秀丽, 气候宜人, 土肥水美, 令人垂涎三尺。消息传来, 眼见自己向往已久的风水宝地就要被人抢先占用,心里能不急吗? 可干着急有什么用呢?他把自己的心腹大臣范文程找来, 两人嘀咕了好一阵子,就派人依计行事去了。果然,时过不久,大明朝京城的街头巷尾都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是太祖定都南京以后, 派军师刘伯温到全国各地察看地形, 想斩断各处龙脉,以防止有人兴起再做皇上。斩来斩去,就斩到了凤台山上。见此山王气葱郁, 北面诸山似一条蛟龙, 从东北奔腾而来。刘军师定睛一瞧大吃一惊。他断定: 此处龙脉不斩, 将来必然会断送大明江山。次日, 鸡还没叫, 刘伯温就带人来到山顶, 正要动手, 忽然天空中一声断喝:“孽畜!还不住手,这里是北胡的寿宫,不得逆天乱来!”经这么一吓之后,刘伯温就托病不出,再也不敢去斩龙脉了。这个故事,传来传去到了皇宫内院。崇祯听人们说得活灵活现, 心内也疑疑惑惑。他曾听人说过刘伯温斩龙脉的事, 可没听说过要斩凤台山龙脉。现在京师上下众人都这么传播, 倒使他另定陵址的决心动摇了。 3 温体仁、李腾芳知道这事后,就秘密进见皇上,对崇祯说:“陵寝乃是关系千秋基业的大事, 万岁应该及早拿定主意, 万万不可被流言扰乱君心,误了大计。”崇祯被两人一劝,又重新定下心来。随即派二人为钦差, 会同钦天监官员, 到凤台山确定佳穴。一行人来到了凤台山前的松树沟。这里悬崖峭壁, 怪石嶙峋, 只见山崖上一块巨石突兀而出。钦天监监正朱裕手指巨石,说道:“此石气势不凡,象是上苍所赐,如能用做皇陵奠基之石,必能使我朝江山万代永固。”谁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把巨石取下之后, 却把三个人唬得目瞪口呆。只见巨石正中用楷书清晰地刻着两个汉字:“大清”, 每个字有碗口一般大小。这两个字刻得遒劲有力, 笔势带着一股雄风。如用常人之力,至少得刻上十天半个月的。何况这块巨石是立于悬崖之上, 不搭脚手架, 是万万难以刻得上去的。大字下面,还用篆书刻着四句诗文。细看却是: 崇祯年间朱家遇虎陵基被夺江山易主最后还署有雕刻年代:洪武八年。温体仁、李腾芳、朱裕三人, 知道这事非同小可, 不敢自作主张, 就派人将巨石运回京城去了。 4 崇祯看了,心里是惊惧不已。对“朱家遇虎”一句,虽不十分明了, 可也知其绝不是吉利的话,“猪”遇“老虎”还有活路吗?末后两句同样使他心惊胆战。联想起这几年“流寇”四起,满洲屡次入侵,自己的宝座已是摇摇欲坠, 不由得万念俱灭。他泪流满面, 仰天长叹道: “天哪, 难道大明国运将终了吗? ”自此以后, 崇祯就再也不敢提起陵寝的事了。大明皇上并不知道,这些都是大清国老罕王皇太极暗中所为。他派人潜入明朝京城, 散布流言, 惑乱人心。又派了两名巴图鲁, 一名叫赫必图,一名叫额克因,随大清国钦天监官员杜如预、杨宏量,趁清兵入侵北京路经遵化的机会, 偷偷地溜到凤台山下。杨宏量也是一眼看中了那块悬石。两名巴图鲁轻轻一提丹田气, 就纵到了十几丈高的悬石之上。赫必图取出判官铁笔,将深厚的内功凝聚于铁笔尖上, 施展天罡神功, 在巨石上刷刷点点, 只见石末纷落, 两个大字, 片刻而就。额克因使用一指禅功夫, 在石头上将诗文抠好。说起这两个人的功夫, 在大清国是冒了尖的, 所以在坚石上刻了许多字, 并没费多少时间。刻在石头上的文字,都是皇太极钦定的。诗中的“虎”,指的就是他的第九子福临。因福临生于戊寅年
清东陵奇闻轶事-word资料(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