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采访技巧我的演讲共分三部分:采访前期准备、采访过程中、如何写作? 第一部分:采访前期准备有关采访前的案头准备等都不谈。我主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谈 3 个小问题。一、采访要讲程序,尽量预约,尊重采访对象的时间和工作安排事实: “在座的诸位, 包括应届毕业生, 应该都会承认这样一个事实, 记者“无冕之王”的光环已经风光不再。在上世纪 90 年代之前,奉记者为神明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 即使新华社、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也很少有人以能接受他们的采访为荣。很多人对记者采访是不胜其扰的。我们知道, 这两年来已经出现过有学者向记者和媒体索要采访费的事情。虽然从新闻的公共传播价值上, 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但我个人觉得也是有道理的, 我想, 索要采访费用者的最终用途也不一定就是想借此敛财,我的理解,就是不胜记者采访干扰之苦。而且, 我也深信, 无论何时, 即使西方所谓——新闻如此自由并把新闻的作用视为第三权利的国家, 也不会颁布一条法律说:“公民有义务接受新闻记者的采访。”为什么会这样,道理很简单。随着社会发展, 公民自我意识的极大提升, 现代社会公民特别是政府官员和学术界、企业界有身份的精英阶层, 他们都非常重视私人空间和生活质量, 不愿意被人随便打断干扰, 即便你是一名大报, 譬如说《人民日报》的记者。因此, 明白这些后, 身为记者, 你在做时间不是很紧的采访时, 就要尽量提前预约, 以备受访者有安排, 这是一个成熟记者必须养成的好习惯,也是对受访者的尊重。这种习惯可能在一些经济类大报或北京、上海等地媒体工作的记者要普遍一些。中部城市特别是都市报中的记者的这种观念要淡薄一些。我们最忌讳的是,一个记者做任何采访都埋头往采访对象的办公室冲。往往会被挡驾。怎样预约? 一般方法是电话联系, 约定具体采访时间。这是最常见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往往收效甚微。现在最常见的方法是, 与对方公司和专职负责宣传口的人员取得联系后, 充分尊重他, 并按照他的要求, 把你写好的大致采访提纲, 发传真或电子邮件过去,然后他再上报后回复你确定采访时间。现在很多国际化的大公司和外资企业都这样操作, 它们习惯每天工作的计划性和流程性, 要求所有采访者都预约, 不会因为你要采访而中断。如果你想什么时候采访了才约见受访者, 往往会扑空, 而且还给人非常不懂规矩的感觉。强调:你发过去的采访提纲要有技巧。这是基本常识! 你首先要明白对方要你发过去的采访提纲,他是要给高层或者总裁看,那就决定了你的问题不要太尖锐,如果尖锐到对方害怕见你,你就失败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发过去的东西只是宏观上泛泛而谈。你要知道, 各个部门的新闻把持人非常有经验, 看似不真诚的采访提纲肯定通不过。你至少要具体说说你要采访的东西。但对真正的采访目的还是要尽力隐藏, 不要太尖锐。而且, 在采访提纲中, 还要言明对方接受这次采访的好处。记者的所有目的是先见到关键人物。只有在见面后, 你才能问你想要问的问题, 你可以尖锐, 可以非常锐利地提问, 因为, 这时候你已经拥有主动权了。即便受访者拒绝回答或者狼狈逃掉都是新闻都是态度。此外,你的预约采访提纲要为自己留有余地这个看似简单,但很多记者会忽略。在发过去的采访提纲中, 你还要加上一句:“如果您实在安排不出时间, 请指派相关部门的人员接受采访也可。”这也是很有用的。因为, 能采访到对方指定的人士,肯定比你无功而返要强百倍。我还建议, 你最好能开张介绍信, 见面时配合证件出示, 这样更显得正式一些。二、怎样给采访对象打电话? 给采访对象打电话,要替对方着想,这不仅仅是话费问题。不好现象: 我发现, 很多记者, 在电话采访时很会为自己节省, 用办公室电话或者用 IP 电话,但在给采访对象通电话时就不那么注意了,特别长途电话采访时。为什么你不想想, 那个正配合你完成采访工作的专家学者、或者求助的弱势群体,也想节省话费,他们对每分钟的花费比你还要心疼。记者这样做多导致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后果就是: 你采访的对象, 可能因为心疼话费, 或认为你不通人之常情, 只在匆匆之间给你有限的信息、敷衍了事,让你得不偿失。我们其实可以这样做: 1 ,你在长途电话采访你的对象时,尽量不要打他的手机,打他办公室或者家里的座机电话。 2 ,如果你手头实在只有他的手机。你要做的就要在第一时间内,接通电话后询问对方: “您身边是否有座机电话?请告诉我打过来,让您花费不好意思。”然后你马上主动打过去。也许, 有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 你的采访对象身边当时没有座机电话, 或者说他根本就不吝啬自己的手机费。但我相信, 作为记者, 你的这个善意提醒, 会让对方在一瞬间就能感受到你的善解人意,从而愿意配合你完成采访,尽量为你提供信息。人与人之间在沟通交流时, 就是这样简单, 你是善意的, 你尊重并理解采访对象,
名人采访技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