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储粮与通风技术论文摘要我国是产粮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粮食储藏工作关系着军需民食,也关系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兴仓储粮,并积累了丰富的粮食储藏管理经验。因此,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孕育而生,机械通风储粮技术能降低粮食温度,控制粮食水分,增加储粮稳定性。在以降温为目的的通风中,选择缓速通风既能降低粮温,确保粮食安全,又能节约能耗,减少粮食数量损失, 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关键词节能机械通风的理想选择机械储粮技术的运用 1. 我国粮食储藏的现况我国粮食供应历史上曾长期短缺, 粮食储藏条件较为落后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粮食工作, 上世纪末用国债资金建设粮仓的决策, 对粮食基础设施的投入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使我国粮食仓储设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同时,经过几代粮食人的努力,我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广大粮食职工和粮食科技工作者发扬“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科学保粮,为改变我国粮食储藏的落后面貌,为提高粮食储藏管理和技术水平, 作出了重要贡献。 粮食储藏设施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世纪90 年代初开始, 为了解决粮食仓储设施落后和流通效率低等问题, 我国逐步进入了大规模粮食储藏设施建设时期。 1991 年确定建设了 18 个机械化粮库, 国家投资 7 亿元及部分配套的银行贷款, 建设总仓容 100 万吨。 1993 年开始投资建设世行粮食流通项目, 包括世行贷款及国内配套资金, 共投资 亿元,建设了四条走廊及相关配套设施设备。特别是 1998 年以来,国家加大了投资力度,安排 343 亿元国债资金,分三批建设了 1100 多个粮库,新增仓容 500 多亿公斤,同时新配套的技术设备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是新中国成立 50 多年来,投入资金最多、建设规模最大、建设内容最全、采用先进储藏科技最广泛的一次, 进一步完善了全国储备粮库布局,实现了我国粮食储藏、运输、管理、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截至 2005 年底,全国共有粮食储藏企业 万户,拥有 10 万吨以上仓容能力的大型库点 423 个,有 1199 户企业拥有专业铁路线,有 969 户企业拥有专用码头。全国共有专用运输车辆 5700 余辆, 船舶 66艘。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累, 我国已基本形成一个以港口库为龙头、以中转和储备库为骨干、以收纳库为基础的粮食储藏设施网络, 初步建立了较为合理的粮食储备体系。 新技术及新装备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适应粮食储藏技术现代化的发展, 一批自主开发、先进实用的粮食储藏专用新技术、新装备, 得到了全面推广和产业化应用,大大提升了我。 1998 年以来,以环流熏蒸、谷物冷却机、机械通风和粮情测控为代表的“四项新技术”广泛应用, 大大提高了储藏技术管理水平。 2005 年底, 全国有 16910 万吨仓房实现了机械通风;有 12575 万吨仓容实现了计算机测温;有 9071 万吨的仓容配备了环流熏蒸设备;有谷物冷却机 751 台,并在高温、高湿地区逐步推广应用。全国共有烘干设备 4382 套, 烘干能力达 万吨/ 小时。不但在我国东北地区冷湿地带的粮库配备了烘干设施,还为南方水稻烘干配备了小型烘干机。每年东北地区约有 400 多亿公斤
低温储粮与通风技术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