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盲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初探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摘要: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盲童教育的难点亦是重点,由于盲童生理缺陷造成了行为习惯养成的特殊性。本文从盲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入手,提出了训练、评价等教育方法,操作性强,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视力障碍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说:“播种一个行为,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个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见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指家庭、学校、社会通过对受教育者日常行为进行反复训练,使之养成稳定的行为习惯的一种培养方法。在盲校,低年级盲童由于视力的缺失,造成了行为习惯养成的特殊性。作为学生,低年级盲童同样处于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也是盲童德育的重点。因此,必须培养盲童的行为习惯,加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
视力障碍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是根据视力障碍的生理特点,根据教育目的和中小学德育目标及任务,以及年龄特征确定。既有与普通中小学生的共性特征,又有其特殊性,其养成教育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走路对于普通学生来讲,非常简单的事情,对于盲童学生非常关键。其一,走路关系到盲童的安全。安全对于视力障碍学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其二,正确的走路关系到学生正常生活,熟悉校园环境是盲童必须面对的问题。低年级教师要指导盲童走好第一步,利用定向行走的方法,熟悉学校环境、设施,了解盲道通向,让盲童适应学校的道路,及时适应学校生活。班主任就要每天认真观察、指导其分组在校园行走、边指导边介绍、指导家长陪孩子熟悉新环境、取得生活老师帮助、特殊关照能力弱的学生。通过反复练习,熟悉校园环境,安全行走。
。文明礼貌能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行为风貌和道德水准。根据视力障碍学生特点和认知水平,主要内容包括言语、行为举止及交往礼仪等。在世俗的社会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弱势群体存在偏见,存在歧视,作为视力障碍学生在洁身自好的同时,文明礼仪也是消除健全人偏见的“见面礼”。从小处着眼,养成文明礼貌行为。“小处”往往被生活中的人们忽视,而往往又是教育学生的好时机。小到什么程度?小到当生活老师把他们领到教室后要离开教室,带学生一起说声“老师再见”;小到当孩子们离开电梯间,领学生一同说声谢谢阿姨;小到有学生不小心碰到别人,马上告诉他说声对不起;小到有孩子无意间拿他人的东西,班主任及时了解原因和教导等等。这样在日常学习生活的涓涓细流中,他们能够正确运用礼貌用语,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提高文明修养,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盲童学生由于看不见,对自身卫生状况缺乏认知,对什么情况下是干净卫生没有认识或认识不清。因此,教师要提前介入盲童的个人卫生,督查其勤剪指甲、勤洗澡、勤理发、洗脸洗干净等,不按要求做时,班主
低年级盲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初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