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结 题 研 究 报 告
“小学生体育学习成绩3+3测查法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由我校承担的科研课题“小学生体育学习成绩评价研究—3+3测查法研究”,是经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批准立项的教育部级课题“重庆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现状及对策研究”的子课题研究。该课题于2004年9月立项,研究周期为2004年9月——2007年9月。依据方案,研究工作现已基本结束,特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对课程评价的理念,评价的形式和方法要力求突破以前过余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考核评定范围做了拓展,“把学生的体能、知识、技能、学习态度、情感意志表现与合作精神等内容纳入评定的范围”。在评价过程方面特别强调:学生要主动参与评价过程,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出了学生的自评、互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形式和方法。这些评价思想遵循对“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对过程评价的重视”等主流评价思想相,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体现了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评价的先进性、科学性、人本性、发展性特点。
但是,由于体育学科课程和自身教学的的特殊性,在体育学科中如何评价学生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及其在体育教育中产生的变化?运动技能、体能等各项测查内容的评价标准和权重如何确定?评价的具体操作过程与学生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关系?对评价多样性在实践评价中如何体现?等等问题都还没有比较成熟的经验。
基于这样的认识,2004年3月,我校在区教师进修学院科研室立项开展了“小学生体育学习成绩评价研究—3+3测查法研究”的研究,以期改变以往体育成绩重选拔与甄别的现象,探索科学的体育成绩评价方法,改变对体育的认识和观念,提高学生的健康观,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同年9月该课题被确立为国家级课题《重庆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现状及对策研究》的子课题。通过三年多的探索、实践,基本完成了研究方案所确立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初步形成了具有小学体育教学特色的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现以本文求教于专家、同行,以便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与完善,为构建符合课改需要的新评价体系共同努力。
二、课题的界定
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即运动参与、社会适应、心理健康、运动技能、体能。并在此基础上把对学生的兴趣特长的培养与评价引入到评价中来,组合成了六个评价方面。根据六个方面的具体内涵,我们把其划分为两个维度:心理意识行为和身体能力。所谓“3+3”指:“运动参与、社会适应、心理健康”+“运动技能、体能、特长爱好”。前一个“3”属心理意识行为评价范畴,关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精神和心理意识行为上的表现。后一个“3”属身体能力范畴,主要关注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运动能力的表现。以上述两个领域学生的评价为依据对学生作出体育成绩的终结性评价。
我们认为:“3+3”测查法淡化过去单一的评价标准,更加关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心理行为、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交往能力等的变化和发展,对于改变教师和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健康观,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重要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
(一) “3+3”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