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离不开数学
蒙丙川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概念、原理、法则)是比较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正如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的那样:数学教学就是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因为,离开生活的数学是一片没有魅力的“死海”!
一、给孩子一双“生活的眼睛”, 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一般是依靠形象、色彩、声音和触觉来思考的。”我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各种手段,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做一做,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学习,化时少,效果好。
春游是一件足以使孩子们快乐的事情。面对着低年级的小同学,老师提出的问题是,“要去春游了,你们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到商店去买吃的!”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购物方案设计开始了。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设计着方案,计算着钱数。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着数学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当春游购物方案设计在孩子们兴奋之中落下帷幕时,老师作了简单的小结:“同学们,你们为春游购物作出了不同方案的选择,其实,大家说的、做的、算的都离不开两个字,那就是“数学”!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数学课能以学生事例作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学生将会提高学习兴趣,使思维与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当学完了
“比和比例”的知识后,我带学生来到操场,指着高高的旗杆问:“这根旗杆有多高?”勇敢的同学大胆估测:10米,15米------大多数同学则摇头。有同学提出:用一根绳子送到顶端,从上往下量。有的同学建议:干脆把旗杆放倒测量。最后在同学们的讨论和活动中,利用“同一时间里,旗杆的高度和它的影长成比例”的知识,得出了旗杆的高度。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不知哪个学生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怎么刚学完比例的知识,在这就用上了”。
二、摄取学生熟悉的现实中的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就会对数学消除畏惧感、神秘感,而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以一年级学生为例,在教学中有一部分知识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选择标准来分类,我特地准备了樱桃、白菜、西红柿、苹果、辣椒、桔子、扁豆、草莓等,让大家想怎么分就怎么分。这些东西学生们没有不熟悉的,他们的脑子就像一下子被激活了似的,讨论起来你争我抢,答案也是五花八门。有的说:“分两种,樱桃、苹果、桔子和草莓是水果,西红柿、白菜、辣椒、扁豆是蔬菜。”有的说:“按颜色分,樱桃、苹果、西红柿和草莓都是红的,剩下的是另一类。”还有的说:“我把它们分两种,一个是我喜欢吃的,像樱桃和苹果,还有一类是我不喜欢吃的。”······在感受童言天真的同时,我更深深的体会到“分类”这种数学思想是如此地贴近学生,而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