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读后感
《芳华》读后感
电影《芳华》
一直在刷电影天堂,好像从来没有见到过《芳华》的出现。直到最近由于买了京东的PLUS会员送了个爱奇艺会员,在上面浏览时又想起了《芳华》,找到了。一直的错觉是它还没有下线,还没有能进入随意下载的各网站,但看到上映日期是2017年9月,我惊呆了,竟已过去了快有一年了。
可明明觉得一直在等啊;可明明觉得一直没有能找到啊。如今却发现早已是老电影了。
最早知道芳华,是它上映后的一段时间热议,好像挺火。由于工作忙,再加上儿子的出生,也没能去电影院看。实话说近2年来,就两三周前和媳妇去了一趟电影院看了《我不是药神》,还是背着在家带娃的爸妈偷摸去的。
后来觉得芳华要看,是在《晓说》里,高晓松邀请了冯小刚等几个大导演聊,说起了《芳华》,俩人借此回忆那个时代、回忆那时的文工团。再后来,在《观复嘟嘟》里,听马未都也专门做了一期讲《芳华》,每个过来人都有对那时代青春的回忆。直到最近,听《小马读书》讲到了严歌苓的另一本书,说可以认为是《芳华》续作。
据说,早在好多年前,同有过文工团经历的冯小刚和严歌苓就约定好,要编一部剧,写他们年轻时的文工团生活。那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啊,小刚导演的念念不忘及用心描绘,自是必须要看。
有影评说,主角没有塑造好,让好人没有好报,也让恶人没有恶报。有什么人性的丑陋,与当时的时代背景脱不了干系;没有完美的结局,可也总是现实。总之,尽力呈现出来,展现那个时代、那个集体而已。
就如,让我回忆童年的农村生活,我也不会加上明确的褒贬与好恶的评判。好的坏的,都属于那个年代。
书《芳华》
电影的这种文艺调调,这种意犹未尽的塑造,让我想读一下原著。正好之前还有两张图书卡,年底要过期了,借着给儿子买小读物和给妈买菜谱,我也去买了《芳华》,我甚至想把严歌苓的书都买来看,但图书馆书实在有点贵,200元的卡很快就超了,其它的我还是去kindle找资源吧
上周六买来的,周三读完了。篇幅不长,一共200页。我还是耐着心,慢慢品味里面的年代、故事和人物,如果只是看故事,估计一两天就翻完了。
原著的内容和电影还是有比较多的差别的,却也坚定了我上面看电影后的看法。书中比电影更没有让好人好报恶人恶报,因为这就是现实,而所谓的恶人,也是那个时代造就出来的,一群十几二十的姑娘小伙哪有那么高的觉悟,都在时代潮流里找寻自己的位置与出路,现在又何尝不是。
先说书吧。书里的线索好像没有那么明晰,从主角的角度来看,貌似没有明确的主角,或所有的人都是主角。作者就像一个你多年未见的小学同学,和你娓娓道来老同学们的八卦:咱们班花嫁给谁谁谁他哥了……我去哪哪哪的时候碰见谁谁谁了。多数按时间顺序,但又按不同角色的出场有倒序穿插,随心而为,有时候也会对比当下又回到了几年前,不仔细一字不漏的读,时间轴上稍有些晕。
再就是作者的思路,正如文中所说的,更多是自己根据一些事实的想象。正是作者的想象,丰富了内容,演义了故事。女性的想象有其细腻的一面,也有其猜疑多虑的一面。如我妈总是能把一件看起来不经意的小事,分析的头头是道,不好的情况是别人随口一说,她嘀咕半天认为那人是因为之前某件事存心在说她。当然作者没这么小家子气,但对于男读者来说,有些仍觉不以为然。比如小曼回忆起去海南
《芳华》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