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二首
——卖炭翁》
姓名:张丽娜
单位:郑州冠军中学
《唐诗二首——卖炭翁》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2017年)
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课 题:唐诗二首——卖炭翁
课 时:一课时
授课对象:郑州冠军中学八年级学生
设 计 者:张丽娜/郑州冠军中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
(1)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
《卖炭翁》是语文人教版2017年改版后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唐诗。本单元所选诗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有情趣,有理趣,无不表现古人的哲思和情怀。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通过刻画卖炭翁这一人物形象,叙述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八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注释读懂浅显文言文和古诗词,而白居易的作品又是特别明白晓畅的,因此教授本课时,应当消除时代隔膜,让学生自主探究卖炭翁人物形象及他遭遇的成因,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
憧憬美好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生存状态,是经典作品的永恒主题。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事的散文,对于概括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比较熟悉,因此本课应当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人物形象的自主分析和事件的自主归纳,了解中唐以后的社会状况,对于事件的成因发表自己的看法,了解诗人写作特色,关注民生疾苦。
目标
,体会诗歌情感。
,感受含蓄之美。
评价任务
,设计两个环节。一是读诗歌,明诗意。让学生通过齐读文本,进入诗歌学习;通过初步感知,明确所讲之事。二是品语言,析人物。通过字词、语言的赏析,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通过追根溯源,让学生体会诗人感情,为探究主旨做好铺垫。培养学生细读、精读文本的能力。
,设计两个环节。一是通过具体的句子分析写作手法,通过对比手法学习,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以及揭露的社会现实。二是通过补充结尾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作者语言的含蓄,于平淡之中见深意,克制抒情见笔力。以此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欣赏、悟情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拓展式导入——时代的吟唱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心忧天下的济世情怀;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是陆游爱国之心的真实写照;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忧国忧民的责任担当。
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倾听时代的跫音,为时代而吟唱。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位诗人就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歌《卖炭翁》。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入题。
(设计意图:标题
《唐诗二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