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夫兰克-赫兹教案.docx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夫兰克-赫兹教案.docx课时安排:3学时 教学课型: 实验课
夫兰克-赫兹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通过测定氯原子的第一位激发电位(即中肯电位),证明原子能级的存在。学习用图象分 析法得出结论。
教学内容(注明:*重点 #难点 ?疑点):
一、 实验所用仪器:
FH-2智能夫兰克一赫兹实验仪、示波器
二、 实验原理部分:
波尔提出的原子理论指出:
1、 原子只能较长的停留在一些稳定状态(简称为定态)。原子在这些状态时,不发射或 吸收能量;各定态有一定的能量,其数值是彼此分离的。原子的能量不论通过什么方式发生 改变,它只能从一定态跃迁到另一定态。
2、 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而发射或吸收辐射时,辐射频率是一定的。如果 用其〃和En分别代表有关两定态的能量的话,辐射的频率v决定于如下关系:
hv = En-Em (1)
式中,
为了使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可以通过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与原子相碰撞进行能 量交换的办法来实现。
在正常的情况下原子所处的定态是低能态,称为基态,其能量为Elo当原子以某种形 式获得能量时,它可由基态跃迁到较高的能量的定态。称为激发态,激发态能量为电的称 为第一激发态,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所需的能量称为临界能量,数值上等于E2-EIo
通常在两种情况下可让原子状态改变,一是当原子吸收或发射电磁辐射进,二是用其它 粒子碰撞原子而交换能量时。用电子轰击原子实现能量交换最方便,因为电子的能量eU, 可通过改变加速电势U来控制。夫兰克-赫兹实验就是用这种方法证明原子能级的存在。
如果电子的能量eU很小时,电子和原子只能发生弹性碰撞,几乎不发生能量交换;设 初速度为零的电子在电位差为S的加速电场作用下,获得能量eUo。当具有这种能量的电 子与稀薄气体原子(比如十几个王;的氯原子)发生碰撞时,电子与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实 现能量交换。如以所代表氯原子的基态能量、&代表氯原子的第一激发态能量,那么当氯 原子吸收从电子传递来的能量恰好为
eU0 =E2-E, (2)
这时,氯原子就会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而且相应的电位差称为氯的第一激发电位 (或称为中肯电位)。测定出这个电位差Uo,就可以根据C2)式求出氯原子的基态和第一 激发态之间的能量差了(其它元素气体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亦可依此法求得)。夫兰克赫兹 实验的原理图如(图一)所示。
在充氯的夫兰克-赫兹管中,电子由热阴极出发,阴极K和第二栅极G2之间的加速电 压VG2K使电子加速。在板极A和第二栅极G2之间加有反向拒斥电压VG2A。管内空间电位 分布如(图二)所示。当电子通过K-G2空间进入G2-A空间时,如果有较大的能量(MeVG2A), 就能冲过反向拒斥电场而达板极形成板流,为微电流计表检出。如果电子在K-G2空间与氯 原子碰撞,把自己一部分能量传给氯原子而使后者激发的话,电子本身所剩余的能量就很小, 以致通过第二栅极后已不足于克服拒斥电场而被折回到第二栅极,这时,通过微电流计表的 电流将显著减小。
实验时,使Vg2K电压逐渐增加并仔细观察电流计的电流指示,如果原子能级确实存在, 而且基态和第一激发态之间存在确定的能量差的话,就能观察到如(图三)所示的Ia〜VG2K 曲线。(图三)所示的曲线反映了

夫兰克-赫兹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雄
  • 文件大小84 KB
  • 时间2021-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