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文化与插花艺术课程论文题目: 牡丹花文化与插花艺术专业: 年级、专业: 学号: 姓名: 【摘要】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 3000 年历史。牡丹具有花大、形美、色艳、香浓的特点,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并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 本文主要从中国古代牡丹文化的发展来介绍牡丹, 研究牡丹对古代诗词文化的影响,研究牡丹在如今插花艺术中的意义。【关键词】牡丹文化诗词插花艺术赏价值花卉赏心悦目,动人情志。梁·斯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人票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自然界里感人情志的万物中,花是相当重要的一种。据史料记载,北宋中期,洛阳花木达数百种,品种一千多个,尤以牡丹为最。牡丹花五彩缤纷,雍容华贵,唐代即已被誉为"国色"、"天香"," 花中之王"。我对牡丹非常的喜爱,不仅仅是她艳丽的花朵,还有蕴藏千年的灵魂和和平富贵繁荣的愿景,以及不畏强权的铮铮铁骨。中国古代牡丹文化的发展: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 3000 年历史。雍容华贵,使我们对牡丹的第一印象,其有花大、形美、色艳、香浓的特点使其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牡丹为花中之王,有、繁荣、昌盛,人们将其视为吉祥物。是吉祥昌荣的象征,其不畏强暴的品质,为文人雅士所欣赏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中已经出现牡丹花的形象,南北朝时期,北齐杨子华被认为是牡丹圣手,苏轼面对牡丹曾发出浩叹:“丹青欲写倾城色,世上今无杨子华。”可见牡丹在文化领域的影响重大。唐代经济发达,国泰民安,诗词文化兴盛,涌现出大量描述牡丹的诗词。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赞扬牡丹的诗句:“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还有,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化浓”,白居易的“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等千古绝唱描述了长安牡丹盛况。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诗赋,诸如唐· 舒元舆《牡丹赋》、李德裕《牡丹赋》等, 长安风尚对牡丹文化在中国形成并长盛不衰做出了卓越贡献。五代、北宋,牡丹走出长安,开始在彭州、洛阳等地兴盛,也出现了一批牡丹著作,如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张峋《洛阳花谱》, 陆游的《天彭牡丹谱》、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王灏有《广群芳谱》、苏毓梅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等。牡丹在古代文化中,代表着富贵吉祥之意,不仅仅是受在王权富贵的喜爱, 也伸受我》写到:“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仅为天下第一。”可见牡丹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广大地区,广为栽培,身受人们的喜爱。牡丹是富贵之花。宋· 周敦颐《爱莲说》称: "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她雍容华贵,富丽吉祥,至善至美。中华民族历来把牡丹花视为民族兴旺发达, 美好幸福的象征,并有"盛世如花"的称颂。牡丹芳资艳质,傲骨刚心,光明磊落,不畏强暴,堪称花中一杰。唐代武皇则天怒贬牡丹的故事,举国上下,无人不晓。人们给予牡丹" 不特芳姿艳质足压群范,而劲骨刚心尤高出万卉"的评价,使得人们更加爱慕牡丹。中国牡丹栽培的历史,形成以黄河中、下游为主要栽培中心,其它地区为次栽培中心或重要栽培地的格局。随着朝代的
牡丹花文化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