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么(教案及反思)
16 家是什么
一、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极富真情的文章,笔墨不多,却情感真挚,文章语言浅显易懂,但颇耐人寻味。通过两个不同的事例向我们揭示 了“家”的含义。课文第1、2节讲述在美国洛杉矶,一位富翁虽然有别墅,但醉卧街头,没有亲人照管,警察要送他回家,他却说自己没有家,接着作者发出议论:即使有了房子或者庭院,但没有温馨和亲情也不能算有家。第3、4节讲述卢旺达的热拉尔一家原有40口人,战乱后他只找到5岁的女儿,但他觉得又有家了。其中第3节是两个故事的过渡段,用“家是什么?”这个问题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第5节总结全文,说明“在这个世界上,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
学生分析:词语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本课中我采用多样的理解赐予的方式,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到达对课文的认知。通过出示高堂华屋、竹篱茅舍的图片,使学生直观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复述中教师可以在课前收集一些有关卢旺达内战的资料,用录相或短片的形式放给学生看,可加强学生体会理解“热拉尔”的境遇,从而理解“悲喜交集”。同时“卢旺达”本国及周边国家的地图,能帮助学生理解“辗转数地”一词。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读正确课文,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第二节中,“然而”一词所带有的转折意思及带有反问意思的问句都是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进行体会,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五节的学习中,既是解释“家是什么”,又是为学习理解两个具体事例而作的铺垫。教师可以通过抓住三个“有时在”,让学生通过自由读、男女生分节读,老师引读等反复朗读,知道家可以在高堂华屋,可以在竹篱茅舍,更可以在无家可归的人群里。课堂中朗读形式的多样,可以激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读有所悟、学有所得。复述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在课前收集一些有关卢旺达内战的资料,用录相或短片的形式放给学生看,可加强学生体会理解“热拉尔”的境遇,课堂上,更要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抓住①热拉尔辗转哪些地方?②他是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寻找亲人?③他悲喜交集些什么?指导学生复述,通过学生的复述,进一步理解“辗转数地”“悲喜交集”的意思。
二、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绳子6个,读准文中的四个多音字,能用多种方法理解“辗转数地”“悲喜交集
”“高堂华屋”“无家可归”等词语的意思,积累喜欢的词句。
又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想象将第二个故事情景说具体。
通过学习理解“家”的真正含义,懂得有了爱,才又真正的家。
三、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所传递的亲情与爱。
2、理解文章最后一节。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板书课题:家是什么
1、师:谁来读读这个课题?(生个别读)
能带着疑问的口气读吗?(齐读)
2、师:文章的题目像是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大大的疑问:“家是什么?” 让我们先把目光集中在这个家字上。 学过这个家字吧!
3、师:那么,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你的家?(学生交流,教师点评。)
有的向大家介绍了家里的摆设、居住环境,有的介绍了家里的亲人,有的表达的是父母对你们的爱。
二、了解故事,提出问题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个关于“家”的小故事,想不想听?
家是什么(教案及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