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究竟是什么?”是一本书的书名,20xx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这本书,书名就是《教育究竟是什么?100位思想家论教育》。不过你若想通过阅读这本书来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一定会失望而去。因为虽然本书介绍了从孔子、苏格拉底到当代的加德纳、古鲁等100位思想家或教育家的观点(对于书中若干现当代的教育学者而言,似乎称呼为教育家比称之为思想家要妥帖一些,因为比起那些古典哲学大师来,“思想家”的桂冠对他们似乎稍大一点,尽管他们在教育问题上也确有“思想”),然而这些学者对“教育究竟是什么”的看法却莫衷一是,相距甚远,并没有统一的答案。由于本书并不是选编这些学者的论著,而是请研究者对这些代表人物的生平和学术主张进行鸟瞰式的介绍,所以尽管介绍者已经尽心尽力,但对于读者来说依然有语焉不详的感觉。我们很难系统了解这些代表人士的主张,以至在他们的主张发生冲突时,也难以判定是非对错,妄加取舍,甚至会产生越读越不明白教育究竟是什么的感觉。当然,对一部以概括介绍各家学术主张为宗旨的著作而言,这并不一定是缺点。因为只要把各家主张的要点说清楚了,想穷究底蕴者,自然可以找原著去研读分析,而对我们这些一般读者来说,只要有了对教育认识复杂性的基本理解,也算完成了对教育研究的启蒙。做事之前先有畏难情绪固然不好,然而对那些把教育研究看得太容易,动不动就阐明本质、发现规律的人,翻翻本书是有好处的,至少它会让我们对教育研究保持一点敬畏之心,让我们批评教育时有一点分寸,别把复杂的事情说简单了。 时代与社会背景的不同,个人生活与工作经历的区别,都是教育认识差异的理由。巴西当代教育学家弗莱雷把教育视为政治行动(毛泽东也赞成教育为政治服务),主张“被压迫者教育学(是)与被压迫者(他们作为个人或作为全体人民)一起锻造出来的教育学,而不是为压迫者而建立的,是在为重获自己的人性的不间断的斗争中产生的”。作为20世纪批判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他和阿普尔、古鲁等当代批判教育理论家一起,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教育的价值,促使我们思考“传承文化”,特别是传承所谓的“主流文化”――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就意味着传承压迫者的文化,传承“保持现有的社会范式以及权势与从属关系”的文化,有没有正当性,是否真正合理?另一方面,古鲁等人又主张学校应该是文化生产和改造的场所,而不是文化再生产的场所。这一论断究竟是否适合全部教育实践,还是只对阶级压迫下的高等教育才有价值?在当代西方,后现代色彩的教育理论是显学,但在社会的教育实践中却未必有太大影响,当然这也不会影响探究者的探究热情,说起来这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实际上,几千年来,有人企图在教育中找到“完美”,找到“希望”(康德),有人要求学校“让每个学生掌握数量有限的基本技能和知识领域”,主张“少就是多”(赛泽),也有人要求“每个学校都成为雏形的社会生活”(杜威),还有人认为“教育意味着培养创造者,即使创造者不会很多,一个人的创造与其他人的创造相比较是有局限的”(皮亚杰),这些议论指向
[教育究竟是什么] 教育是什么之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