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淡,挑剔,满腹牢骚。这就是典型的大都市人。尤其是对于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他们不是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就是一副嗤之以鼻的模样。 如今,上海世博会近在眉睫,一直在建设中的上海,好像一锅马上就要烧开的开水,沸反盈天。的确,已经有好多马路多年以来呈残废状,站在这边望不到对面,全被蓝色的简易工程墙给挡住了。不知道有多少人加班回家,还要绕一个无谓的大圈才能走进自己的小区;晚饭后洗得干干净净想出门散个步,又被扑面而来的工程垃圾弄了一个灰头土脸。站在宽八车道,却没有一棵行道树的马路旁,常常会有一点恍惚:这还是我们熟悉的,骨子里有温柔和体贴的上海吗? 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必然会对当地人的生活造成不可弥补的损伤。此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对这种代价是否值得,产生一点疑惑。民众关注和政府投入的巨大落差,让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严峻问题:世博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仅仅是一次公共设施建设的狂欢么? 也因为这个,有关世博的种种消息总是让人打不起什么精神,直到一条有关三林地区水生态改造的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据介绍,在世博相关的河道整治中,三林将对功能区内8条景观河道统一进行景观特色定位设计,实现生态维护、景观游憩、人文展示等复合式廊道功能转换,并对9条基本建设河道和72条中小河道实施了河道疏浚、护岸、绿化、截污纳管“四位一体”的综合整治,预计20xx年内都将竣工。据三林世博建设管理部河道组负责人张宝良说,经过此次集体“整容”,整个三林地区乃至浦东的河道水系将有根本性改观。凭借“黄浦江引水―川杨河调水―白莲泾排水”的优势,三林地区的80条河道将血脉相连,构成可呼吸自净的循环体系:三林北港―西新港―杨思港―川杨河形成一个小循环,三林塘港―中汾泾―川杨河―白莲泾是个大循环,整个水系由此盘活。 这一则有关“水生态”的构想,大概是由世博工程开建以来令人最感贴心的新闻了。三林地区的自然特征就是水系丰富、河道繁多,三林人向来逐河夹岸而居,将疏浚河道,打造水生态社区作为世博改造的重点项目,正是承继香火,师出有名。我们常说浦东年轻凡二十岁,可这不过是就开发论开发。若追溯历史,浦西开埠一百六十余年,倒反而比不上浦东长逾千年的存在,而其中最古老的地区之一,就是三林。据传北宋时闽人林乐耕,携妻儿来松江府创业,定居黄浦江支流北岸,生二子,沿河流分住三处,称东林庄,中林庄与西林庄。此后别姓渐多形成村落,东林庄,中林庄与西林庄相联,合称为三林庄,河流也就命名为三林塘。西林庄西濒黄浦江,交通便利,很快出现集市,后来的三林镇由此发展而来。镇上不但有闽人,还有蒙古人,他们是元末蒙古大将赤福寿之后,为避张士诚部队追杀,指火为姓,后来就成了三林镇上的火姓一族。至明初,三林庄已被称为“民丰物茂,商贾云集”。清末民初,恒大纱厂老板穆湘瑶就是浦东三林人,一九一七年任杨思乡经董时曾自费疏浚杨思港,费银三千余元,一九一八年又被推为河工总督,设河工局于杨思镇陈氏别墅,历三年,筑大坝两座,小坝四十三座,削平二十八处河道障碍,大大增强了农业灌溉能力和水路运输的往来通达。可见从历史沿革来看,三林不仅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也是悠久的移民之乡,商业之乡。这和当代的世博会又有了暗中呼应之趣。 三林水生态项目的规划者好像也颇具匠心,寄望新三林河道能四季有景:春塘河的“落英缤纷”,咸塘港河的“柳浪花韵”,是春景;中心河的“浪柳寻芳”是
三林 疏浚三林返水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