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物理降温法发热是由于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升高而出现产热增多和散热减少,导致体温上升的现象。多为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有利于疾病恢复。只有在易出现发热惊厥的小儿或肛温在 39℃以上时,可用非甾体类解热药物如扑热息痛、布洛芬等,多有良好的退热效果。在体温高于 41℃的紧急情况下急需迅速降低体温时, 可以使用物理降温。但要注意避风, 并要随时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通常体温降到 38℃即可。如出现皮肤发花等异常情况, 应停止物理降温。 1. 辐射降温法: 小儿高热时, 若周围环境温度不很冷, 采用揭去被子、解开衣服等是促进人体散热的最好方法。主要适用于新生儿。 2. 温水降温法 1) 温水擦浴:解开患儿衣服,如室温在 22℃以上可脱去所有衣服。用小毛巾在温水(32-34 ℃) 中浸透, 给患儿进行擦浴, 持续擦洗前额、枕部、颈部、腋窝、腹股沟部等大血管流经处及四肢 20min 左右。 2) 温水洗浴: 将门窗关好, 不可有对流风或直吹风, 室温在 24~26 ℃之间, 水量以没至躯干为宜。托起关肩部,身体卧于盆中,时间以 5~10min 为宜,半小时后测体温。注意:水温不可过冷或过热,浴中需加水时应在远离患儿处搅动。病情重及精神、面色、呼吸出现异常应立即停止。 3) 温湿敷: 30 度左右温水沾湿大毛巾。注意事项同上。按着热的扩散原理, 随孩子的大小, 用小毛巾或大毛巾浸泡于低于病儿体温 1~2 度的温水中,拧干后辅放在患儿的胸腹部,或裹住患儿身体,只需露出面部及足底约 10min 左右更换一次。如病儿脸色发紫、发抖、四肢发凉时,应停止使用。 4) 温水浸足法:用低于体温 2℃~3℃的温水浸足 30min 。 2. 冷敷降温法:温水降温法及解热剂无效时,在应用冬眠灵的基础上使用。 1) 冷湿敷法: 将毛巾浸湿在冰水或冷水中后拧成半干, 将毛巾放在病孩头上, 待毛巾变暖后更换,两块小毛巾可交替使用。高热时还可以放在额部、腋下、大腿根部。 2) 冰敷法:将 10% 盐水冰袋外边用布包好, 将冰袋按平, 置于前额或置于枕后, 如没有冰袋可将 10% 盐水放于热水袋或双层塑料袋中冰冻后应用,情况紧急时也可用冰棍代替。注意: 皮肤和冰袋之间要用毛巾或手绢隔开,以免患儿不舒服或局部组织冻伤。胸部和腹部不可
小儿发热的几种退热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