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学一得
——徐友梅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然而文言文 ( 特别是先秦散文 ) 距离我们
年代久远 , 虽然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文言文已有所认识 , 但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还是很
茫然。主要原因 , 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串译的方法 , 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 ,
致使教学过程失去生机和活力 , 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 不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 二是初中阶段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降低了要求 , 如语法、 虚词的用法等等 , 而这些直接导致学生要多花大量的
时间来学习这些用法 , 再加上有的词汇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差非常大。因此很多学生要么
在疏通文意上产生障碍 , 要么觉得文言文学习十分枯燥 , 提不起兴趣。为此 , 教师不能只在字
词和语法下功夫 , 而要从四个方面做好转变 , 促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 乐于学习 , 愿意学习 , 自
觉学习。
. 重视朗读 , 变单一朗读为多层次诵读 读书百遍 , 其义自见。这个道理很多教师都懂。但实际教学中 , 很多教师却担心读得多了会
占用疏通文意的时间 , 用于朗读的时间较少 , 而且在朗读的方式上也显得贫乏 , 或者教师范读
或者指名学生朗读 , 或者让学生自由读。单一的方式让学生疲惫 , 如自由读 , 有的学生干脆不
读 , 因为他感受不到读的乐趣。 文言文朗读教学成了一种摆设。 其实 , 只要让学生多层次朗读
范读、 齐读、 小组读等多种方式结合在一起 , 读得多了 , 自然能充分感受作品的内在含蕴以及
艺术魅力 , 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 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震撼 , 与作家情感形成共鸣 ,
这样就能激起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 . 重视探究 , 变教师灌为主动求知 过去 , 由于搞“满堂灌” , 课堂上挤掉了学生自读和思考的时间 , 学生课后又常常无暇顾及语
文 , 更难抽出时间去复习文言文 , 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少了 , 就没办法记住相关的文言文知
识 , 更谈不上提高文言文的成绩或喜欢文言文了。因此 , 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留出时间 , 指引
学生自己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 ,其中有
这样一句话 : “莫春者 , 吾服能成 , 冠者五六人 , 童子六七人 , 浴乎沂 , 风乎舞雩 , 咏而归。 ” 这个
句子中 , 教材对于“浴”字没有注释 , “风”字的注释是“用作动词 , 吹风、乘凉” 。 《教师教
学用书》将“浴乎沂 , 风乎舞雩”翻译为“去沂河里洗洗澡 , 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似乎不合
常理 ,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 大胆探究 , 自己来解释 “浴” 和“风” 。 师生一起查阅资料 ,
发现“浴”应为“洗脚”之意 , “风”偏向于“讽诵文章”之意。因此 , 这两句正确翻译确为
:
“到沂水边洗濯 , 在舞雩台上讽诵文章。 ”这样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方法 , 认识到解释文言文中
的词语要联系现有的一些词语、成语 , 有了自己的切身体会 , 学习文言文就更有干劲了。
三 . 重视情节 , 变枯燥讲读为轻松阅读
在学生的思维定势中大都觉得文言文枯燥无味 , 其实不然。 要改变这一看法 , 可以鼓励学生先
去读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如《史记》
语文教学一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