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葬礼
丧葬礼俗,大都是上世纪50年代之前的,记述下来,目的是让后人知晓,我们的祖先原来是这样“打落”(打发)死人的。
目录
1介绍
装裹
安床
讣告
2入殓
3搭灵棚
4哭丧
5择日
6报孝
7打墓子
8吊孝
9破孝
9破孝
10吊唁
11安鼓
12点纸
13叫夜
14起灵
15出殡
16下葬
17卸孝
18谢孝
19合葬
1介绍
汉族葬礼
临终
过去民间习俗认为,凡享有50岁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算寿终,称之为“喜丧”,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白喜事”。到了近现代,七八十岁才算寿终,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今天的人们认为80岁以上才算是寿终正寝。对于这种正常的死亡,家人早有准备,儿女子孙都要在死者临终前日夜守候,称为
“送终”。当地有“人死时,子女谁守在身边送了终,谁才是真儿女”的说法,显然是“百善孝为先”的孝悌文化的俗化。
装裹
寿衣,当地俗称“装老衣”。旧时,人到了六七十岁时,就要自己缝制寿衣。自己没有能力缝制的,子女为其缝制或预先购置。
人在临终时候,亲属为其剃头、洗脚、穿戴“装老衣”(寿衣)等,俗称“装裹”、“装穿”。有的地方则在咽气后进行装裹。装穿时,还要呼唤着“爹(妈),给你穿衣裳,穿上衣裳再上路”。未咽气穿上寿衣时,不穿鞋,只待咽气后,才将鞋穿上。所谓,一穿鞋就“走了”。“装老衣”包括内衣(?子)、单衣、夹衣、棉衣,据说穿得越厚越好。当地讲究。一忌穿戴有皮毛的衣服、鞋帽等。传说怕下到阴间脚底长毛变为墓虎重返阳间伤人,“着毛变畜,错胎转生”。二忌穿白色的衣服,白色如同一块冰,背在背上是不吉的。三忌穿黑色的衣服,怕后代绝子绝孙,即“黑门”。四忌穿缎,因“缎”与“断”谐音,害怕断了根,绝了后。寿衣的颜色基本为紫、蓝色。没有扣,都用带系,表示后继有人。男性头上要戴一顶兰色的帽子,帽顶上要用红布做成桃疙瘩,用来驱除煞气,这样,对子孙有吉祥之意。鞋必须是布底,底上贴莲花,表示脚登莲花,修成正果。民俗有“脚登莲,上西天”等说法。无论在哪个季节去世,寿衣都是冬装。穿“装老衣”时,不许亲人哭泣。同时,要马上把窗子打开,让煞气往出走。所谓“煞气”,迷信指人死后的灵魂,当地人称为“殃”。据传,人死后,其“殃气”要从室内的某一孔道出去,有从窗户出去的,有从门出去的,有从门头窗出去的,还有从烟道出去的。如殃气出不去,则对家人不利。
死者咽气后,没有合眼的,要将其眼睛合上,称为“揞眼”,没有闭嘴的,要将其嘴合住,称为“合口”。
给死者装裹好后,还要将一枚硬币塞入死者口中,俗称“口含钱”。这一习俗在上古时即有,只是那时所含的是玉而不是钱,故称之为“琀”。最后,要在死者上衣袍袖口内装好“打狗饼子”,然后用麻纰把袖口和裤腿扎住。
“打狗饼子”是用白面做成并在锅内烤熟的小饼。装“打狗饼子”是有讲究的,其数量是与死者岁数相等的小面饼,另外再加两个稍大些的饼,称做“天一个,地一个”。如死者终年72岁,就需要74个。“打狗饼”的作用是亡者喂给阴间的狗的。据传,亡者的灵魂下阴间冥府报到的路非常曲折,还要经过二座桥(金桥、银桥),途中有很多的拦路狗和屈死鬼要钱,于是,亡者便边走边扔小饼,一直到阎王殿为止。
最后,孝子们要立即戴孝。直系儿子儿媳、孙子孙媳均为重孝,即用白色粗麻布制作的不缉边的孝衣(即五服中的第一服“斩縗”),上衣叫“孝衫”,下衣叫“孝裤儿”。儿子、儿媳还要将麻纰辫成麻辫拴在腰间。孝衣、孝裤早在死者弥留之际就已做好。同时,还要将白布包缝在鞋面上,称为“鞔鞋(hái),此即为孝鞋。穿戴好孝衣后,就要为死者安床、点下炕纸了。
安床
人死气绝后,不能老让亡者躺在原来的炕上,否则叫“背炕板子”,对生者不利。必须要从自家的门上卸下一块门扇或者是寿材的上盖放在炕上,把死者移在门板或材盖上,叫“停尸”。停尸是有方位的,多取东西方位,但死者的头部的位置不得对准梁下,并要仰卧。死者停好后,在脸上苫一张白麻纸,叫“苫面纸”,古代称“面衣”。据说,给死人蒙苫面纸的遗俗来自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大败越王勾践。勾践听从文种、范蠡的意见,以西施为礼求和。伍子胥力劝吴王要斩草除根,吴王不听,还杀了伍子胥。后吴王沉湎于西施美色,骄奢淫逸,妄自尊大。20年后,被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灭国,吴王夫差拔剑自刎。咽气时,自感无脸到阴曹地府见伍子胥,便让人在他脸上蒙了一张纸。后人遂衍用成俗。
停尸后,儿女们和亲人自披重孝,跪在地下,点燃长明灯俗称“照尸灯”,同时焚烧纸钱,俗称“烧下坑纸”。烧下炕纸其意在于以金钱贿赂阎王、小鬼放死者灵魂附体,重回人生。叩
汉族葬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