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郑板桥书法艺术的特色.doc浅谈郑板桥书法艺术的特色
浅谈郑板桥书法艺术的特色
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曾说过“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 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 但想其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悲鸿先 生很有见地,较为全面和概括地评价了板桥的思想、人品及其艺术成 就。
郑板桥(1693 — 1675)名 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客居扬州。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主要在山东,曾先后任范县、潍县县令。 他为官清廉,“一钱一物概不经手”。据载,清乾隆十一年,潍县发 生饥荒,出现了 “人相食”的惨状,他果断决策,采取措施,开库赈 贷,尽封积粟之家,责其平祟,拯救饥民,他在一幅墨竹上题诗道: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 关情。”反映了他了解下情,关心民间疾苦的可贵品质。
一、有法至无法,临慕贵创新
书法艺术的形成,是一个有法到无法,从临幕到创新的过程。郑 板桥在临摹和学习古人方面,探源甚古,用力很勤。他“字学汉魏, 崔、蔡、钟繇,古碑断碣,刻意搜求”,并对王羲之的《兰亭序》, 怀素《自叙帖》,以及苏东坡、黄山谷,高且园等人的墨迹,反复临 习。它的隶入楷,或参以画法等在书法上的创新,均是在雄厚楷书的 基础上进行的。有了扎实的楷书基本功,才能够从有法到无法,从临 摹而进入创新。郑板桥所处的时代,是保守势力所笼罩的时代,专以 摹仿为能事的“四王”艺术,被钦定为正统艺术,大大阻碍了人们的 创造精神。但郑板桥却能在这重压之下,旗帜鲜明,既重视继承,又 勇于创新,主张批判地学习前人。他对石涛的画,也是学一半,抛一 半,未常全学;非不欲全,亦不必全也。他学习古人的目的比较明确, 就是为了 “借古开今”自立门户,具有另辟临池路一条的独创精神。
二、郑板桥书法艺术的主要特征
能体现郑板桥书法艺术最高水平的,是他的自号为“六分半书”。 其主要特点是以隶参入行楷,以隶为主,而又篆隶楷互相参杂。书法 清丽透逸,别具一格,劲健爽朗,奇趣横生,有时还参入草篆,兼用 画法。正如李玉芬所说:“书法瘗鹤铭而兼黄鲁直,合其意为分书。” 关于“分书”,书学史上众说纷纭,实际上分书就是隶书。郑板桥的 所谓“六分半书”,是以分隶参入行楷,再加以兰竹的画法入书,使 原来的“八分隶书”,变为一种独具风格的书体,这种书体介于楷隶 之间,而又隶多于楷。从他的书体结构,可以看出结构形偏,横里斜 出,有山谷遗意;转折处蹲笔较多,重按有力,气势放纵,有力透纸 背之感。清人有诗赞曰:“下笔别自成一家,书画不愿常人夸,颓唐 堰仰各自态,常人尽笑板桥怪。”
三、 郑板桥书艺与绘画的关系
书画互参是郑板桥书法艺术的又以特色。郑板桥在《题画》中说: “山谷写字如画竹,东坡画竹如写字;不比寻常翰墨间,萧疏各有陵 云志。”充分说明他从黄山谷的字和苏东坡的绘画中、体味到书法与 绘画的密切关系。在画竹是题款上,郑板桥还说过:书法有行款、浓 淡、疏密,画竹更要有行款、浓淡、疏密。酉北绘画不画,而以画之 关纽入于书,又以书之关纽入于画。郑板桥正式在“以画之纽入于书” 的长期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他的自号为“六分半书”的独特艺术 风格。难怪蒋宝玲在《墨林今话》中说:“板桥题画之作,与其书画 悉称,故觉绝妙。”他自己也说:“日日临池把墨研,何曾粉黛去争 妍
浅谈郑板桥书法艺术的特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