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
1
倾城之恋简单赏析
张爱玲简介
中国现代作家 出生(1920)上海 没落贵族
1
作品 小说 散文 电影剧本 文学论著 书信
2
爱情 胡兰成(1944)定居洛杉矶(1973)
3
死亡 心血管病 享年75岁 (1995)
4
代表作品 《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 《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5
第1页/共20页
张爱玲为什么红遍上海滩
20世纪四十年代张爱玲写作生涯起步,1945年8月张爱玲迅速走红上海滩,令人惊叹。文学界里流传着三种观点:
1、时代造就说(柯灵):“我扳着指头算来算去,偌大的文坛,在哪个时段都放不下一个张爱玲。上海沦陷,才给了他机会,日本倾略者和汪精卫把新文学传统一刀切断了,只要不反对他们,有点文学艺术粉饰太平,求之不得,这就给她有了大显身手的舞台。”
2、文学上的独特风格:王巧凤“张爱玲适逢其时,被推举为红的发紫的作家,是她的才华所致。”胡灵芝“开拓了都市文学新局面,使张爱玲独占鳌头”。
3、与汪伪背景的杂志与胡兰成等汪伪官员的吹捧有关,炒作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2页/共20页
小说概貌
作品中蕴藏着悲凉情怀
1
悲凉的感情基调 文笔冷静 常用第三人称 视角理智全知
“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
“香港的沦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
《倾城之恋》
战争的混乱使白流苏认识到人的生命再大动荡中微不足道,所有关于爱情的誓言到头来都经不过乱世的冲击,他俩的婚姻,不过是两个战乱中的人对未来的迷茫对生命难以把握的结局。这一切实际都反映了个人情绪:大限来临的惶恐和个人的迷失。
第3页/共20页
小说概貌
喜用比喻反讽等手法
2
大量的比喻,对照、反讽、色彩描写
“她到了窗前,揭开了那边上缀有小绒球的墨绿样式窗帘,季泽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肩上,清甜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缝里去了,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
《金锁记》
这是人物处于阴沉压抑的环境中,爱情终归破灭的情境。没有大段的铺张描写和渲染,文字精练动人,却将那种伤感表现的非常深入,自然灵动。
第4页/共20页
小说概貌
作品主题多描写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3
张爱玲自称:“我甚至只是些男女之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朴素也更放肆的。”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在离婚后,受不了家里人的不停给它受闲气想通过嫁给范柳原改变现状,最终如愿以偿。
《红玫瑰与白玫瑰》通过讲述振保的情史来展示两性之间对恋爱和婚姻的差别。
第5页/共20页
《倾城之恋》内容介绍
《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而又近人情的故事。《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了平实的生活,终于和流苏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成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和作风。
白流苏:倾国倾城的美貌 东方女性的那一低头的温柔使范柳原动心。在白流苏身上,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她对范柳原的经济依附关系。
范柳原:风流浪子,纵情声色,孤独的寻找真爱,宽广的思想深度,表面无情,实际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古典爱情十分向往,社会的叛逆者 ,不为世俗拘束。
第6页/共20页
白流苏与范柳原之间的爱情
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相遇纯属巧合。白流苏因婚姻不和谐而离婚,回到家后倍受族人排挤,哥嫂的冷漠势力、尖酸刻薄,母亲的一味避重就轻,使得流苏心中寒意重重。在那样的年代,她这样的女子的生活实际上是痛苦而且艰难的,环境中沉重的压力、内心压抑着无尽的孤寂无处可泄,剪不断、理还乱。所以在徐太太的开导下,她开始为自己谋划出路,用残存的青春做一次赌注。在与范柳原见面后,流苏凭借自己对爱情的谋划,让柳原迷恋于他的中国式的美。那种六亲无靠的孤独,那种几人鼻息的凄苦让她不得不打起了小算盘,动起小心思而谋划自己的出路。白流苏之所以看中“被女人捧坏,从此把女人看成脚底下的泥”的范柳原主要是范柳原的财富和地位吸引了他,用流苏自己的话来说“她跟他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所以范柳原的出现恰好让她觉得在茫茫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浮木,这是直接将两个人绑在一起的原因。
第7页/共20页
白流苏与范柳原之间的爱情
而范柳原幼年时代的特殊环境使得他脾气有点古怪,
倾城之恋简单赏析PPT学习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