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汉庭服务财经金融危机中近来最热门的话题, 不外乎是: 全球经济危机到了, 大家该怎么过冬? 上周六, 我们长江 CEO 班的同学再次聚首北京, 席间也不止一次提到“过冬“的事。众人中, 对此话题违莫甚深的, 是从事金融、房地产和能源行业的; 其次, 是几个著名制造企业的 CEO , 尤其是以出口为主的; 而携程、真功夫、三全食品、可口可乐和汉庭, 都是做服务业的,企业的目标消费群都是国内的大众消费者,反而都比较笃定。倒不是我们盲目自信,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从事的行业, 都是跟大家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不但不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而且在今后数年,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据国务院去年公布的数据显示, 中国服务业占 GDP 的比重还不到 40% , 而美国服务业占 GDP 的比重达到了 70% 。正是这个巨大空间, 以及近年来中国市场表现出来的强劲内需,让我们这些企业家,在这次危机面前有了底气。一年多前,受博鳌亚洲论坛会刊之邀写了一篇《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今天再拿出来,与诸位分享。你在美国的沃尔玛,欧洲的便利店,新加坡的玩具店,甚至在非洲和南美,一不留神就会买到“ Made in China ”的东西。如今, 中国产品已渗透到世界各国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个笑话, 问美国小朋友:圣诞老人是哪里人?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中国人! 经过前几代中国企业家的努力,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基地。“中国制造”何以致胜全球总结而言, “中国制造”在世界上的优势非常明显:其产品一般为中低档, 低成本, 质量过关。国外有媒体称之为“ Good enough ”: 够用就好。技术含量不高, 一般为劳动密集型。产量巨大, 利润微薄。分析“中国制造”致胜全球的成因,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人口多, 提供了大量低廉劳动力。过去中国没有很好控制人口增长, 现在成了全球劳动力最多的国家, 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提供了最有价值的贡献。但这些劳动力大部分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只是提供体力劳动和简单的脑力劳动, 这也造就了“中国制造”的产品特点。不像印度利用语言和中高等教育优势, 发展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外包产业,即服务业的一种。中国的土地使用成本相对低廉。虽然中国土地资源并丰富, 但种种特殊原因,其土地资源的使用成本却相对低廉: ——中国土地市场化进程刚刚开始,初期土地成本低。——土地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 政府为了业绩, 低价甚至赠送土地以“招商引资”, 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和刚刚开始城市化的地区,吸纳简单制造业(有些甚至是重污染产业)是最快的发展方法。——用地性质的区分, 使得制造业用土( 称为工业用地) 成本很低, 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紧缩, 土地成本应该相对提高, 但是目前大部分制造业对土地价格上涨并不敏感。人民币汇率长期和美元挂钩,而作为全球主要货币的美元,在过去 20 多年里主要处于升值过程, 这也使得中国产品出口的性价比很高。“中国制造”无疑增强了中国国力。政府通过税收、土地转让等增加了财政收入; 老百姓通过参与工厂劳动, 解决了就业, 有了一定收入; 大量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增加了中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世界各地人们享受到中; 中国增加了外汇储备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