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观潮》教学反思_四年级观潮教学反思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篇一:八年级上册《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学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不但要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课堂中不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要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得到知识。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所以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跟着作者一起去钱塘江大堤上去观潮,通过图片欣赏感受潮来时的壮观景象。激发起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有感而发,都感受到当时的雄奇壮丽,气势非凡。
二、指导朗读,感受景象
课堂中我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讲自己的体会,感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通过朗读来感受当时的景象。首先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读一读,读后再谈一谈感受如何,接着我让学生来观看图片,感受当时的景象,再次读一读课文中相应的句子,此时学生的感情更为丰富。接着由我来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脑海中边浮出当时的画面,更进一步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
三、品读课文,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
这篇课文作者在写的时候抓住特点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教学过程中抓住重点段落,重点词句来品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为写作文打下更好的基础。例如,我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并找出描写大潮形态和声音的句子,先让他们读一读,接着让他们说说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学生很快能回答出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是对于这样写的好处,学生回答的不够好,这样写能具体形象地写出从近处看到的钱塘江大潮,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充分体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让学生在以后的写景作文中也可采用这种修辞手法,将景物描写的更加具体形象,生动。
篇二:八年级上册《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和壮观。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由于课文中描述的景象学生很难见到,因此在教学时,我力图借助课件,并让学生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实际操作中,有几个环节给我留下的印象较为深刻。
1教师语言的暗示。 这节课,我对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所提的每一个问题都精心设计。如课件播放之后,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就为接下来学习作者从看到、听到两方面来写潮来时景象作好铺垫。这要比提问“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更容易让学生抓住重点,进而突破教学难点。再有,在学生汇报交流描写大潮声音、形态的语句之前,教师提问:“作者是先闻其声,还是先见其形?”通过提问的方式暗示学生要按照潮来时的先后顺序来说,有利于教师顺利地组织接下来的课堂教学。
2朗读的指导,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本课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此在指导朗读中,我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创设情景,亲身感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进行角色体验,试想自己真的陪同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会是怎样的心情。这样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沸腾”的场面,并能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二是师生对话,共同感悟。此时教师也是学生中的一员,用极为自然的语言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悟。如在读到“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教师适时追问:“两丈多高有多高?”学生说出后,教师接着说到:“六个人那么高,好高的浪潮啊!”学生不知不觉在这种自然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到了大潮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
3插图的利用。 教材共提供两幅插图,学生通过第一幅图认知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即为水天的交接处,将抽象的词语变得更直观、更具体。而第二幅图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大潮汹涌而来的气势,这样图文结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了板书的利用及对学生习作的间接指导。当然,通过具体操作,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个别之处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主要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不足,因此显得知识点过于分散。如果在学生根据板书试背之后,教师能够适当安排自由背、互背或者带着感情齐背等方式对课文进行整体感悟,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除此之外,对一些词语的理解也可以再追问一下,(如: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学生在充分体会词语意思之后,也就不难
八年级上册《观潮》教学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