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生平。
过程与方法:运用略读的方法和问题探究的方式,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短时间内有选择地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
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略读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掌握课后读读写写。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新课:
赵本山与小沈阳在某一年的春晚上为观众朋友们上演了小品《不差钱》,其中有这样的一段台词: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人死了,钱没花完。还有比这更痛苦的事:人活着,钱花完了。那同学们你们觉得痛苦的事有哪些呢?(提问学生并简单点评)说完痛苦的事情,我们再来说说快乐的事又有哪些呢?(提问学生并简单点评)
很多同学都说了自己的看法,还有一位很重要的人物还没发言,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梁启超是怎么看待最苦与最乐的事。
二、预习成果展示:
⒈ 走近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文风流畅、犀利、凝炼。著有《饮冰室合集》。
⒉ 读准字音。
达(dá)观 安分(fèn) 恩惠(huì) 赔(péi)礼
纵(zòng)然 契(qì)约 循(xún)环 悲天悯(mǐn)人
三、默读文章,回答问题:
默读课文,画出每个段落的关键语句。
问题1:作者通过排比设问并逐一否定的形式来提出“最苦的事”,为什么不列举其他的内容?
PPT展示:作者通过排比设问所列举的贫穷、失意、衰老、生病、死亡具有代表性,并且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
问题2:根据第二自然段填空:
贫而不苦的原因:
失意而不苦的原因:
老、病、死而不苦饿原因: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PPT展示:
贫而不苦的原因: 知足
失意而不苦的原因: 安分
老、病、死而不苦饿原因: 达观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责任
“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
PPT展示: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
PPT展示:个人对他人的责任:
承诺未完、欠钱未还、受恩未报、得罪人未赔礼。
、俗语、名言来形容尽责任之后的乐呢?
PPT展示:古语——如释重负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名言——无入而不自得
?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PPT展示: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
PPT展示:责任越大越痛苦,但一直在尽责任,
得到的是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10]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