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管理模式
索尼在本财年预计将出现 5200 亿日元的最终净亏,是预想的 倍,
创索尼史上最高净亏纪录,这也是索尼连续 4 个财年出现净亏。昔日
辉煌的索尼,如今已身陷困境。索尼为何持续衰落?到底是怎么阻挡
了索尼前进的脚步?
长老型管理
日本战败后,井深大和盛田昭夫等技术人才联合创办了“东京通
信工业公司”。当时虽然只是制作一些零碎的东西,但他们对于“制
造”的热情极高。以磁带录音机、半导体收音机为开端,索尼陆续开
发了随身听、CD 播放器等新型产品,索尼曾经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和
人们的生活,从创业初的 1950 年至 1982 年,为世界贡献了 12 项划
时代的技术革新。这些在当时都是完全颠覆了原有的市场秩序的产品,
而非简单的技术改良,其影响不亚于如今的苹果推出的 iPhone、iPad
等。
第一代创业者离去后,出井伸之就任总裁。后来,公司移交到了
斯金格手中。索尼开始进军电影、音乐行业,甚至涉足银行、保险、
金融领域,集团日益臃肿。但作为公司核心的电器领域却再也未能生
产出受欢迎的产品。电视业务连年赤字,优秀的技术人员不断流失。
索尼虽然其推出的“VAIO”等产品备受好评,但充其量只能算是
“技术改良”,截 至 1990 年代后半期,索尼仍推出了技术卓越的小型
摄像机和 PS 游戏机,但企业的创新能力明显减弱。正如被誉为“技
术创新研究第一人”的哈佛大学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甚至断言,
“1982 年之后,索尼未能推出哪怕一件划时代的技术”。他认为,到
上世纪 80 年代前期,索尼几乎停止了根本性的技术革新。
当前,索尼的经营模式已经逐渐无法体现创业时的精神了,全球
化经营的本质就在于在利润较高的特定领域展开网络式经营。不这样
做,就无法维持大型集团的正常运作。在这种情况下,仅凭一时的热
情而维持的制造业必然会走上失败的道路。实事求是地说,虽然电视
在不断地变大变薄、画面也日益精细,但我已经无法从中体会到梦幻
般的感觉了。索尼的变化也传达出了现代厂商所面临的困局:对于产
品的梦想正在不断消失。
对索尼这样的技术型企业而言,技术革新能力的衰退是第一大忌,
这必将导致企业陷入困境。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索尼失去了创新
能力呢?
1990 年代,索尼不断爆出收购哥伦比亚电影集团而陷入经营混
乱的丑闻。与此同时,创业者一代陆续隐退,1993 年,被外界视为
是索尼形象的盛田昭夫病倒,此后再也没能重回索尼,而另一位创业
者——井深大则在 1997 年去世。被视为是“准创业者”的大贺典雄
也在 1995 年之后,先后将总裁和 CEO 宝座交给了继任者出井伸之,
索尼管理模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