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朗读停顿(一)
一、知识总结:
(一)、借助古汉语词语特点,做好停顿
1、借助词的古今义做好停顿。
如:(1)而/乡邻之生/日蹙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解释】例(1)中的“生日”是“生活一天天”的意思,与今义“生日”不同;例(2)中的“中间”是“中间夹杂”的意思,与今义“中间”不一样。朗读时,它们都必须断开。此外,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是”,“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均属此类。
2、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如:(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若夫/淫雨霏霏(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其/如土石何?(5)盖/追先帝之殊遇。( 6)故/君子有不战【解释】例(1)中的“而”是转折连词,例(2)~(6)中的“若夫”“且”“其”“盖”“故”为语气助词。
3、“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停顿。
如:余闻之也/久
【解释】句中的“也”作语气助词,在句中起舒缓语气和停顿的作用。
(二)、借助语法结构,做好停顿
读古文时,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可以分析句子成分结构,并判断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从而把握句子的停顿处。
1、主谓之间应加停顿。
如:(1)先帝/不以臣卑鄙。(2)吾/视其辙乱。
2、在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做停顿。
如:愿/陛下托臣以计贼兴复之效。
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后应稍加停顿。
如:(1)受任/于败军之际。(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4、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做停顿。
如:如:(1)今/天下三分。(2)今/南方已定。
(三)、根据文意,做好停顿
,一般要停顿。
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解释】(1)中“先”后停顿,是为了强调忧在别人忧之前的主旨;例(2)中“出”紧密关联着整个句子,应停顿,以突出整个句子的意思。
2. 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必以/分人(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解释】例(1)“以”后省略了“之”;例(2)介词“为”的后面省去了宾语“桃花源中的人”,“为”后略停,以体现出宾语的省略。
。
如:(1)岸芷/汀兰,郁郁/青青(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解释】例(1)中的“岸芷”与“汀兰”,“郁郁”与“青青”是并列短语;例(2)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为并列短语。
(四)、掌握古文化知识,做好停顿
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谥号、地名、文体名称等应作停顿。
如:(1)陈康肃公/尧咨/善射(2)侍中/侍郎/郭攸之。(3)陋室/铭。(4)爱莲/说。(5)出师/表。
【解释】例(1)中“陈尧咨”,谥号康肃。“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因为陈是欧阳修的前辈,因此名字与谥号合称,表示尊重。例(2)“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即,侍中/侍郎/郭攸之。例(3)~(5)“铭”、“说”、“表”都是古代文体的名称。
(五)、总结规律,做好停顿
文言文本来不大讲究语法,但今人根据古人的表达习惯总结出一些语法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划分节奏须维护其古代特点和意义的完整性。此外,利用文言文的固定结构也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如:如……何,
文言文停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