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画一世界
——读《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之“学前儿童美术能力发展”
近期我们班的孩子爱上了画画,从图形涂色到主题作画,再到自由绘画,我们从孩子们的作品中发现了很多惊喜。在拜读王振宇教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一书时恰好读到了“学前儿童美术能力发展”部分,颇有感触。
由于对学前儿童美术能力发展的研究大都集中与绘画活动,所以这本书也是重点从绘画活动来解读儿童的美术能力发展。经过大量观察研究发现,不同文化下的儿童却有相同的绘画发展阶段,依次为“涂鸦期”、“象征期”、“定型期”和“写实期”。但是,研究者强调,关于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可过于拘泥,他们的演化历程没有截然的阶段,有时一幅画可以介于两个阶段之间,也可以同时具有不止一个时期的特色,所以不可贸然断定其该归入哪个阶段。
儿童画既是幼儿的视觉语言表达方式,蕴含了他们对所经历或想象的事物的记录,也是他们心灵的创造性活动,从他们第一次拿起笔涂鸦发现自己能创造出随自己的动作变化的线条开始,便开始用他们的绘画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儿童的绘画除了与创造性紧密相关之外,还与许多心理活动密切相关,这也是绘画活动最重要的心理价值。首先,儿童常用绘画的方法宣泄自己的情感,他的快乐、难过、害怕、期待,每一件发生在儿童身边的情感事件都有可能在他的画中反映出来;其次,绘画活动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儿童边画边说、根据故事画画、给画命名或者描述画中内容等形式都促进了幼儿的内部语言活动和外部语言活动;再者,绘画活动能促进儿童的信息加工,具体体现在对视觉的信息加工和对事物表象的认知加工;最后,绘画还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和大脑的整体的发展。
作为幼儿园教师,不仅要了解儿童画的重要价值,还要通过解读孩子的画作来了解孩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作画的顺序:儿童最先画上的事物必定是他最爱、最感兴趣或者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比如在画“家”的时候,家庭成员(包括他自己)出现的次序反映了他们在儿童眼中的家庭地位;
形象的大小:儿童会在画中把自己最爱、最重要的事物比例放大,而不重要的人或事物的比例就会很小;
人物关系:儿童常常把自己画在自己依恋对象的旁边,比如在“我的家”主题下,家庭成员之间的距离表明情感上的亲疏,而在生活中导致儿童
一画一世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