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基坑工程施工监测毕业论文
毕 业 论 文
基坑工程施工监测
内 容 摘 要
文章以第三方监测单位角度,通过对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设、监测的方法和技术要求、基坑工作控制与管理,具体基坑监测方案的介绍,一方面总结了基坑监测的主要内容,反映出进行监测的总体思路。另一方面,通过实测上海基坑监测和制定具体方案,保证基坑监测方案和实际施测达到要求,为信息化施工和优化设计提供依据,确保建筑基坑安全和保护基坑周边环境。
关键词:基坑工程监测、监测方案 、监测点、信息化施工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基坑监测的发展: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大中城市市区的地价日趋昂贵。向空中求发展、向地下深层要土地便成了建筑商追求经济效益的常用手段。在建筑工程市场上,三层的地下室已是司空见惯,随之而来的基坑施工的开挖深度也从最初的5—7m发展到目前最深已达35m(成都).由于地下土体性质、荷载条件、施工环境的复杂性,单单根据地质勘察资料和室内土工试验参数来确定设计和施工方案,往往含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尤其是对于复杂的大中型工程或环境要求严格的项目,对在施工过程中引发的土体性状、环境、邻近建筑物、地下设施变化的变形监测已成了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当前,基坑变形监测与工程的设计、施工同被列为深基坑工程质量保证的三大基本要素。运用常规测量手段搞变形监测,在各个测绘单位已有较为成熟的手段了,并在道路、管线、建筑物的沉降、位移监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今天,非表面的沉降、位移监测已发展成为基坑监测的重要部分。随着变形监测技术的发展,如何合理的根据建筑物的变形性质,使用情况,观测精度,,。同时本文就基坑变形监测的技术如何在实践中的应用要点作一点介绍,为变形监测市场作点努力
第二章 基坑监测点的布置
第一节 基坑工程监测点布置的一般规定
监测点布设合理方能经济有效。监测项目的选择必须根据工程的需要和基地的实际情况而定。在确定监测点的布设前,必须知道基地的地质情况和基坑的围护设计方案,再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理论的预测来考虑测点的布设范围和密度。原则上,能埋的测点应在工程开工前埋设完成,并应保证有一定的稳定期,在工程正式开工前,各项静态初始值应测取完毕(一般取3次以上符合要求的数据作为初始值)。沉降、位移的测点应直接安装在被监测的物体上,当无法在地下管线上布置直接监测点时,可用管线上地表监测点进行监测。
基坑在开挖前必须要降低地下水位,但在降低地下水位后有可能引起坑外地下水位向坑内渗漏,地下水的流动是引起塌方的主要因素,所以地下水位的监测是保证基坑安全的重要内容;水位监测管的埋设应根据地下水文资料,在含水量大和渗水性强的地方,在紧靠基坑的外边,以20—30 m 的间距平行于基坑边埋设,埋设方法与地下土体测斜管的埋设相同。测点布设好以后,必须绘制在地形示意图上。各测点须有编号,为使点名一目了然,各种类型的测点要冠以点名,点名可取测点的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再拖数字组成,如应力计可定名为:YL一1,测斜管可定名为:CX一1,如此等等。要特别强调的是进行观测的人员要固定,所测路线尽量相同。沉降位移和水平位移都要设置至少3个稳定可靠的基准点,工作基准点应设在稳固、明显、结构合理,监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不妨碍正常施工。以下大量采用的是上海市对基坑监测点布置规范,因为本人觉得上海规范较其他地区规范叙述的详尽,并且从事上海基坑监测。
第二节 围护体系监测点布置
一、围护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点布置
1 围护墙(边坡)顶部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监测点应为公共点,并布置在冠梁(压顶)上,监测点间距不大于20m,关键部位一适当加密,且每侧边监测点不少于3个;
2 点宜布置在两根支撑的中间部位;
3 点宜布置在侧向变形(测斜)监测点处。
二、围护墙侧向变形(测斜)监测点布置
1 监测点宜布置在围护墙中间部位,布置间距宜为20m至50m,每侧边监测点至少一个;
2 监测点布置深度宜与围护墙(桩)入土深度相同。
三、围护墙侧向土压力监测点布置
1监测点宜布置在受力较大及有代表性的围护体外侧;
2监测点平面间距在20至50米,且每侧边监测点至少1个;
3监测点垂直间距为3至5米,宜布置在土层中部,可预设在迎土面及迎坑
基坑工程施工监测毕业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