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安电影《喜宴》的跨国文化交流
[摘要]李安导演以电影为载体,架起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和沟通的桥梁。1993年台湾籍导演李安创作的影片《喜宴》,一举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影片以家庭生活的琐碎细节为发展情节,揭示了当古老传统的东方文明与现代开放的西方观念,进行深层次交融时所发生的碰撞与摩擦。本文通过对电影《喜宴》创作主题和创作理念的分析,重点研究了影片在跨国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融合,最后与当代发展的文化背景相结合,阐述了影片中中西文化交流对现实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喜宴》;跨国;中西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文化的互相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李安导演以电影为载体,架起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喜宴》表面上是一部以柔情的笔触,描写传统家庭伦理生活的喜剧,实则演绎了中西方家庭价值观念的巨大反差,影片中甚至涉及了不符合中国人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同性恋”“性”等问题,导演李安企图冲破这两种观念的差距探讨人性背后最真实的情感,从更深层次挖掘出两种观念的兼容性和契合点对研究跨国文化交流有重要作用。
一、电影《喜宴》的创作理念与创作主题
李安是一个有担当和责任的良心导演,他的所有影视作品几乎都将“家庭”“性”和“父权”作为出发点,形成了独特的“李安式”导演风格,同样这部作品的主题也不例外,在《喜宴》中再次重申了三者复杂纠结的关系。他曾说:“我以为中国人都是柔顺、沉默、数学天才。而我想让你真正见识到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
”千年古老的传统道德已死死束缚住了中国人的思想,伦理道德的本质是崇尚“忍”,导演李安准确抓住了这一核心特点,影片中主人公高伟说:“将近20年了,我生活在一个大谎言里面,生活里面有好多的感受,痛苦、快乐,我好想跟你们分享,可是我不能,有时候我实在忍不住,想干脆跟你们坦白算了,可是又不忍心把自己扛了这么多年的担子再放到你们肩膀上。”这种“忍者无敌”的观念思想与美国“独立自由”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成就了李安的创作理念。主题是影片的中心,主要从三个层次构建了完整的核心结构。首先,是以“家庭”为主题的传统伦理道德的体现。这里的“家庭”一定是具有在社会大背景下映射历史的作用,这种作用的体现和李安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李安接受过中国传统思想的教育,又受到西方自由主义的熏陶,深知两种文化内在的差异和冲突。影片的主人公高伟在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家庭中长大,清楚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家庭观念浓厚的中国人往往在选择中易失去自我,为了达到父母的要求而在三的忍,其痛苦点就是“家庭”与“个人”矛盾得不到解决。其次,是以“性”为主题的跨越国际、性别的爱情的体现。高伟是一名同性恋者,在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中国婚姻观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不允许这种“不正常”的性取向发生的,而美国在商业文明下形成的宗教制度,更在乎爱情双方的本真感受。同时影片并没有仅仅局限于同性恋,而是通过同性恋揭示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最后,是以“父权”为主题的中国式无条件父爱的体现。影片中的“父亲”是中国大部分父亲的一个缩影,继承希望于儿女。“望子成龙,传宗接代”是朴实的中国父亲最简单的要求,能够无条件的付出,却与儿女的精神世界缺少沟通。在影片的结尾,老人走过机场的检票口时,沉默地抬起了双手,代表着向儿子投降,老人眼角的那丝心痛和无奈是最真
浅谈李安电影《喜宴》的跨国文化交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