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WEIHUA1688】
混凝土假凝现象
假凝是指水泥的一种不正常的早期固化或过早变硬现象。假凝放热量甚微,经剧烈搅拌后浆体可恢复塑性,并达到正常凝结,对强度无不利影响。
假凝现象与很多因素有关,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水泥粉磨时磨内温度较高,使二水石膏脱水成半水石膏的缘故。当水泥拌水后,半水石膏迅速水化为二水石膏,形成针状结晶网状结构,从而引起浆体固化。另外,某些含碱较高的水泥,硫酸钾与二水石膏生成钾石膏迅速长大,也会造成假凝。
假凝处理方法:
1、选用适合的水泥
2、加入适量的添加剂,如减水剂或者缓凝剂
3、进行剧烈搅拌
混凝土“假凝”现象
假凝是指水泥的一种不正常的早期固化或过早变硬现象。在水泥用水拌和的几分钟内,物料就显示凝结。假凝和快凝是不同的,前者放热量极微,而且经剧烈搅拌后,浆体又可恢复塑性,并达到正常凝结,对强度并无不利影响;而快凝或闪凝往往是由于缓凝不够所引起的,浆体已具有一定强度,重拌并不能使其再具塑性。图8.4为这两种不正常凝结的典型特征曲线,由图可见假凝浆体在重拌后,维卡仪试针插入深度的变化即能与正常凝结大致相近,而快凝的水泥却几乎不变。因此,假凝的影响比快凝较为轻微,但仍会给施工带来一定困难。
假凝现象与很多因素有关,除熟料中CsA含量偏高、石膏掺量较多等条件外,一般认为,主要还由于水泥在粉磨时受到高温,使较多的二水石膏脱水成半水石膏的缘故。当水泥调水后,半水石膏迅速溶于水,部分又重新水化为二水石膏析出,形成针状结晶网状构造,从而引起浆体固化。 对于某些含碱较高的水泥,所含的硫酸钾会依下式 反应: K2S04+CaS04·2H20=K2S04·CaS04·H2O十H20所生成的假石膏结晶迅速长大,也会是造成假凝的原因。另外,即使在浆体内并不形成二水石膏等晶体所连生的网状构造,有时也会产生不正常凝结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水泥颗粒各相的表面上,由于某些原因而带有相反的电荷,这种按其本质是触变性的假凝,则是这些表面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实践表明,假凝现象在掺有混合材料的水泥中很少产生。实际生产时,为了防止所掺的二水石膏脱水,在水泥粉磨时常采用必要的降温措施。还应尽量采用无水硫酸钙含量较高的石膏,将水泥适当存放一段时间,或者在制备混凝土时延长搅拌时间等,也可以消除假凝现象的产生。
减水剂在商品混凝土中的应用
1、引言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商品混凝土的应用日益普遍。而作为商品混凝土组分之一的减水剂所起的作用及其对混凝土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已得到了公认。 然而,就减水剂应用技术而言, 尚有些问题未得到圆满解决。
本文仅从水泥和混凝土掺和料与减水剂之间的相互适应性略作浅谈,供同行及工程界相关人员参考。
2、水泥与减水剂的适应性
水泥的早期水化
当水与高吸湿性水泥粒子接触时, 由于水泥中的Na+,K+,Ga2+,SO42-、OH-进入溶液, 表面水解很快形成一薄层无定形的胶体产物。 在最初溶解之后,液相中的均匀成核过程或固液界面的非均匀成核过程生成水化物。 随后,水化产物的生长受到溶液浓度、反应处水和离子的可得量、反应过程的活化能以及晶体生长的定向要求所
混凝土假凝现象修订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