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基础口腔控制和吐字归音口腔是人体发声的最后一部分通道, 作为语音的制造场, 在大脑的支配下,口腔加工出载有一定意义和感情的词语。作为发声器的“喇叭”, 口腔使喉部发出的声音得到扩大和美化——口腔控制对于吐字和共鸣来说,都具有直接意义。一、构字器官和构字原理(一)咬字器官咬字器官包括双唇、上下齿、舌、硬腭和软腭等。其中唇、舌和软腭在吐字过程中动作最积极、作用最大。舌又分为舌尖、舌叶、舌面和舌根。这些器官的具体位置见图:(图略) (二)语音构成的生理学原理发音的过程是口腔诸咬字器官的动作对喉部发出的声束和肺呼出气流的节制加工的过程,不同的节制加工方式形成不同的元音、辅音和音节。二、口腔控制的要领(一)唇舌灵活、力量集中唇舌灵活是语音流畅、自如的前提, 在这方面达不到一定标准, 就会出现吃字( 音节部分或全部含混不清)、滚字( 音节间“粘连”)、走音现象和语言的僵滞。声音要集中, 咬字器官的力量就要集中, 它主要应表现在唇和舌上。唇的力量要集中到唇的中央三分之一。唇的力量分散是造成字音散射的主要原因。通过练习唇力的绕口令,像“八百标兵奔北坡, ……”就会获得明显感觉。舌力的集中要注意到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将力量主要集中在舌的前后中纵线上。另一方面舌在发音过程中要取“收势”, 收拢上挺。这样才能保证舌在咬字过程中弹动有力而灵活。舌力集中的练习应以字词为主, 把上述要求体现到字词练习中。如反复发出“ ga、 ka、 ha、 jia 、 qia 、 xia 、 da、 ta、 na、 la”就可以由后至前全面锻炼舌力。在以声母练习为主的绕口令里有许多是锻炼舌力的很好的材料, 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去练。(二)打开口腔注重声音和吐字的品质,就应讲求口腔开度。打开口腔不等于张大嘴,张大嘴时口腔呈“前>后”型,实际上是前开后不开。按照要求口腔的前后部都应打开, 上腭上抬, 下颏放松,呈“前后”型。这是通过“提颧肌、打牙关、挺软腭、松下巴”四个方面的配合来实现的。分述如下: 1. 提颧肌提颧肌是抬起上腭的前部动作。有人称为“提嚼肌”或“提笑肌”, 这两种说法有不当之处, 这里称为提颧肌。颧肌用力向上提起时,口腔前上部有展宽感觉,鼻孔也随之有少许张大,同时使唇, 尤其是上唇贴紧牙齿。唇齿相依使唇的运动有了依托, 较之于松颧撅唇、唇齿分离更容易把握咬字的力度。提颧肌对提高声音的亮度和字音的清晰度都有明显作用。 2. 打牙关上下颌之间的关节俗称牙关,打开牙关是抬起上腭的中部动作。打牙关就是要使上下槽牙在咬字时有一定的距离, 尤其双侧上后槽牙应始终保持向上提起的感觉。虽然日常口语时很少有人咬紧牙关,但这里要作为一个要领提醒大家特别注意到打开牙关的问题。因为它不仅可以丰富口腔共鸣,还可以使咬字位置适中、力量稳健,其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3. 挺软腭软腭在上腭后部,用舌尖抵硬腭向后舔会感觉到它的具体位置。不说话时, 软腭松软下垂, 日常口语时也很少有人有意识将它挺起。挺软腭是抬起上腭的后部动作, 它可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 第一, 加大口腔后部空间, 改善音色; 第二, 缩小鼻咽入口, 避免声音大量灌入鼻腔而造成鼻音。结合咬字,软腭挺起时口腔后部应呈倒置的桃形,并非抬得越高越好。此外, 如以小舌头( 腭垂) 为中点的话, 软腭挺起时两侧力量应向小舌头集中。如果力量相反,软腭兜下
播音基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