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农村建设中若干要素问题的思考尚柏仁刘田忠摘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其建设成败不仅关系着“三农”问题能否得以有效缓解,还对当前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保持经济社会较快平稳增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在围绕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仍有一些令人不解的问题要做。带着这些问题, 作者曾在数十个乡镇、数百个村庄进行调查和走访时发现: 有相当大一部分乡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任务和目的不清楚,绝大多数农民群众对新农村的内容和建设要求一知半解。他们所认为的新农村就是能住进新房子, 村里的道路能有一个好的规划。并且他们把新农村建设的期望仅仅寄托在等待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上。如果不能及时很好地转变他们的观点, 不能处理好土地、资金、人才、技术、观念等因素, 将极大地影响和制约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效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其建设成败不仅关系着“三农”问题能否得以有效缓解,还对当前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保持经济社会较快平稳增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在围绕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仍有一些令人不解的问题要做。带着这些问题, 作者曾在数十个乡镇、数百个村庄进行调查和走访时发现: 有相当大一部分乡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任务和目的不清楚,绝大多数农民群众对新农村的内容和建设要求一知半解。他们所认为的新农村就是能住进新房子, 村里的道路能有一个好的规划。并且他们把新农村建设的期望仅仅寄托在等待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上。如果不能及时很好地转变他们的观点, 不能处理好土地、资金、人才、技术、观念等因素, 将极大地影响和制约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一、土地问题农无地不稳。土地是农村最基本的生产要素, 土地问题是三农的基础性问题。 20 世纪,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通过革命和建设,终于使耕者有其田。自上世纪 80 年代初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 80 年代末,全国大部分农民依靠土地已基本实现了温饱。然而, 直到今天的近 20 年时间里, 仍有三分之一的农村人口处于温饱状态。改革开放 30年,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农村发展相对滞后, 广大农民的土地被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征收, 却只能拿到廉价的补偿金。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做出的贡献仅仅是农民生活达到“温饱有余,小康不足”的状态,土地再也不能为农民增收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曾康霖的调查,现在农民收入中有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 还有资产、财产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大概占65% - 70% , 工资性收入占20% - 30% , 财产性收入只占5%以下。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占份额最大的财产, 理应为农民增收做出贡献。但是土地的所有权并不归农民所有, 政府可以买卖农民的土地, 村委会可以买卖农民的土地, 而农民自己却没有权力买卖自己的土地, 也无法从土地买卖中获得这一部分财产性收入。十七届三中全会就土地问题提出了一些新思路、新观点和新举措: 通过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让农民吃上“定心丸”;通过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让农民实现“小康梦”, 并提出要让农民 2020 年人均收入比 2000 年翻一番的目标。可是在广大农村, 农民们并没有高兴起来。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对“土地流转”的知识了解的少而又少。土地将流向谁手,如何流转, 农民从中得到何种利益, 流转的土地将作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若干要素问题的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