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舌尖上的中国.doc浅谈《舌尖上的中国》中配音的审美
“配音”是影视理论中的一个专有名词,也是一个概念。从字面 上看似乎很简单:为画面配解说,为画面配音乐,为画面配音响。从 这一点来看,“配音”的由头是画面,依据的也是画面,目的还是画 面。声画之间的关系。究其核心和本质,可以一言以蔽之:所谓“配 音”,在于再现画面内在的意思,也在于表现画面未尽之意。电视作 为视听结合的产物,其魅力决不仅仅局限于图像符号,还在于其声音 符号的解释力和感染力。
近来由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人 群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惹来众人议论纷纷。一部成功的纪录片需要 与故事、画面配合的还有配音、脚本和音乐等元素,可以说任何一个 癇腿都会形成木桶原理。而我们必须看到的是,《舌尖上的中国》之 所以能如此成功的获得广大观众的喜爱,除了内容丰富多彩、影视拍 摄手法独到之外,电视剧的配音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电视纪录片中,我们能看到配音发挥的以下 几点作用:
[•再现文字的情境美。
电视纪录片配音是将已有的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现形 式。对配音者的要求绝不仅限于单纯的发音规范、字正腔圆,而要通 过解说再现文本的意境美、情感美。袁行需先生曾经说过:“鉴赏不
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一种赋予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如果说艺术创作是 自己的生活体验借着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等表现出来,那么艺 术鉴赏就是运用联想将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等还原为自己曾经 有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解说词中的情景不是配音者都经历过的, 解说时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与联想,让思想感情始终处于运动状态, 才能感受到文稿中的情与景,创造情景美的效果,进而增强艺术表达 的感染力。
比如在讲述酿酒的过程时,配合着现场的鞭炮声以及紧凑而低沉 的鼓声,配音员的声音格外低沉而有磁性,悠长缓慢的语速,塑造了 一种庄重沉稳的感觉,仿佛已经被幽深醇厚的酒香陶醉。而在老李冒 着巨大的海浪在礁石上采摘紫菜时,旁白显得简洁而激昂,在音乐的 烘托下潜藏着危险的预示,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并引发他们的联想。
这是这些风格百变的配音,让我们在游历中华传统文化的美食之 林时,更显得身临其境。
2•产生具象的交流美
根据有无交流对象的存在,可将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环境分为 “虚实”两种情况,即无对象交流和对象交流,而纪录片解说明显属 于无对象交流。从专业角度上来说,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在“无对象 交流”的情况下做到“心中有人”,即对交流对象的感知要具象,不 仅要想到通常所说的交流对象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还
要能想象到听众的眼神、动作、服饰以及听到语言信息后的反馈,真 正做到通过眼神交流达到心灵的共鸣。对交流对象的想象越具象,听 众的感知就越鲜活、越真实。
这一点在《舌尖上的中国》一剧终得到了很好体现。剧中大量主 观镜头的运用让观者直接“目击”影片中的人事物,比如盛着美食的 盘子,装着豆腐的簸箕等,盘子和簸箕像被赋予了生命跟随着音乐的 节奏前进,拟人化的手法更形象生动,配合着主观镜头,使观者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