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心得体会3篇.doc重走长征路心得体会3篇
重走长征路,红色圣地游,吃一碗红米饭,喝一碗南 瓜汤,成为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参观旅游的一大热点。下 面聘才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重走长征路心得体会在20XX年6月11日,作为一名 今年刚被党组织讨论吸收的预备党员的我,有幸参加了单 位组织的重走长征路活动。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早早的来到 单位院内,生穿红T恤,佩戴共产党员标志,乘车到六盘 山山顶,参观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重走革命先烈走过 的历程,并进行了宣誓,我满怀激情地参加了每一项活动, 认真感受到了长征精神带给我们的震撼,仔细品味着每一 次心灵交流的感动,切身体会着团队协作的力量。这次活 动组织严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效果良好, 既对全体参加活动的集团干部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又增 进了大家的团队意识和进取精神。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次 “红色之旅”、“教育之旅”、“快乐之旅”和“团结之旅”。
长征是历史上第一次、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 机。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 军战胜艰难险阻、战胜敌人的英雄壮举,是无数红军烈士 的鲜血铸成的历史,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
今年是我们党成立90周年,是长征75周年的日子,但是 长征精神永不落伍,依然散发着激荡人心的神奇魅力,它 不仅激励着中国几代人,而且在全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长征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和前仆后继追 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长征精神更是革命先辈为后人留下 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 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 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团结协 作的长征精神紧扣着时代脉搏一起律动,将永远奏响出时 代的最强音。
身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预备党员,我对长征的了解和 认识大都来自于影像和文字。这是当代人的缺憾,亦是一 种历史记忆的淡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 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 东用如椽的大笔和包举宇内的诗情,为我们勾勒出当年的 长征景象。然而诗歌毕竟是诗歌,多了分浪漫,多了些豪 情,多了点希望。相信很多人都心存疑惑真正的长征到底 是怎样的?长征途中的人们的心灵感受如何?历史是无法回 溯的,记忆并不能复原历史,但“重走长征路”为我带来 了希望,使我深深感受到了长征中的艰辛。
也许重走“长征路”,许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没
意义”的感慨,但我认为重走长征路的意义不在于复制, 而在于以当代的心灵和文化去体验当年的长征精神。最重 要的一点就是以亲身实践得出了 “长征不可复制”的结论, 并得以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感受历史。它能让我们接近真 实地感受到历史。如果知道自己有多辛苦,你就能知道红 军有多少倍的辛苦,从而明白社会的进步来之不易,如果 能感受到作为个体在动荡年代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是多么 微弱,你就能知道和平的珍贵和战争的残酷。
不能领会长征的精神,永远无法感到雪山的震撼之美, 不能怀着感恩的心去体会,永远无法从那些日益荒芜的古 战场上品咂出大喜大悲。重走长征路,是我们当代中国人 的心灵选择,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精神追溯,更是我们彰 显民族精神的一次契机。
重走长征路心得体会在隆重庆祝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 利80周年之际,今年8月中下旬,我有幸加入了中国教育 电视台“百万青少年网上重走长征路”活动的一段报道行 程,这是我记者生涯中第二次走上这段光辉的征程,十年 前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时,我和同事王东也曾经 参加过一次“长征路上看教育”的报道活动,历时20余天, 爬雪山、过草地……,主要对红军长征
路四川境内的教育情况进行了较为深入详细的报道, 这次长征路我主要集中在贵州境内的赤水境内,尽管两次
所走的地点不同,时间长短也不一,但感受却是相同的。
由于是中途参加,需要自行赶到赤水县与大部队会合, 我选择了从北京飞到四川境内的宜宾,据别人介绍,从宜 宾到赤水距离最近。我是晚上到的宜宾,正值四川近百年 不遇的高温干旱,一下飞机,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每一个 毛孔骤然张开,汗水汩汩地往外冒,此时我真的恨不得把 衣服脱光钻进冰箱,而据当地的人说,夜晚已经要比白天 好多了,在北京看报道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高温干旱难 受,可亲临其境才知它的狰狞与恐怖,而我们参加“网上 重走长征路”报道的记者已经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了半个 来月的日子了,真不知他们是怎么走过来的。与天气恶劣 情况成正比的还有道路,虽然公路已与十年前的泥泞土路 不可同日而语,如今大多数都是水泥或柏油路,但蜿蜒曲 折却没有丝毫改变,我自认为是很喜欢乘坐汽车的,可是 在那弯弯曲曲的山间公路上,急
重走长征路心得体会3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