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囊
第1页/共8页
症状识别: 受害小麦出苗后1个月即可出现症状,但在越冬返青后才表现明显。下部叶片从叶尖开始变黄,随后整叶颜色变淡变褐,干枯;病苗长势弱,分蘖明显减少,部分植株矮化,穗小,籽粒不饱满,类似缺肥状,但追肥不见效果。病情严重时会成片枯死,根部可以看到许多瘤状的根结,根结上再长须根,须根上再形成根结,使得根系纷乱、扭曲,成团。根表面可见针头大小的白色孢囊,后期变为褐色。根结和孢囊是鉴别该病的主要依据。
第2页/共8页
危害状
第3页/共8页
传播途径:土壤是线虫传播的主要途径,耕作、流水、农事操作及农机具、人畜带的土壤等可以近距离传播,种子携带带有线虫的土块可以远距离传播。该线虫一年只发生一代。另外,线虫所造成的伤口很容易引起根腐病。
第4页/共8页
发病规律:小麦胞囊线虫病为内寄生性线虫病,整个为害阶段都在根输导组织处进行。初侵染源为病田土中孢囊。小麦出苗后和返青期有两次侵染高峰。侵染过程:幼虫由根尖侵入,而后活动到维管束中柱处,将头插入维管束,刺激头周围细胞成为巨形细胞。雌成虫后期,体躯急剧膨大,撑鼓根皮直至破裂,显露体躯于根表,在根表面形成针头大小的白色孢囊,以后颜色变深形成含大量卵粒的孢囊。孢囊可借流水、风力作远距离传播。一般与禾谷类作物连作发病重,不同土质发生程度不同,砂壤土、壤土发生较重,粘重土较轻;播种深、土质疏松的发病重。气候干旱少雨: 孢囊线虫发病严重;早春干旱寒冷: 对孢囊线虫的孵化有利,播后适当镇压,可减轻病害发生,肥力好的发病相对较轻,丘陵区及旱薄地肥力差的发病重;
第5页/共8页
小麦孢囊线虫病的防治
防治方法:由于小麦孢囊线虫的孢囊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化学防治费用高,药剂毒性大,所以主要采用非化学防治方法。当前要抓住该病分布未广的有利时机,做好普查工作,勘定疫区并实行严格的检疫措施,特别是对跨区作业的农机具。
第6页/共8页
防治上应以利用抗性品种为主,结合农业措施,综合防治。1.加强植
小麦孢囊线虫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