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的翻译策略研究.doc


文档分类:外语学习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的翻译策略研究
  【摘 要】《浮生六记》是我国清代作家沈复所著的自传体散文,林语堂将其译为英语版本。而林语堂的这一译本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译作,并且被西方读者广泛接受,颇受好评,堪称典范。林语堂所倡导的翻译理论也始终贯穿在这部著作之中。本文以英译《浮生六记》以及林语堂的翻译观为出发点,分析林语堂在这部著作中采用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在实现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融合中的作用。
  【关键词】《浮生六记》 归化 异化 翻译策略
  一、引言
  《浮生六记》是清代作家沈复的自传体散文。全书记录了作者和妻子芸一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笔触大胆,文辞生动迤逦。林语堂于1936年将《浮生六记》仅存的四篇翻译成英文。至此,这本融合了浓郁中式生活情趣及文化的著作更加广泛地传播,并为海外的读者接受,深受好评。
  本文以林语堂的英译本为基础,分析其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的翻译策略及方法,探究其是如何在使译入语读者对原作有很好的理解和接受度的同时,保持源语文化的良好传输,实现了理想的跨文化效果。
  二、林语堂的文化观及翻译动机
  林语堂将其一生奉献于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他以其学贯中西的底蕴,既把渊深的中国文化通过通俗的方式介绍给世界,也把先进的西方文化用中国人能够理解的语言传播给中国大众。熟谙中西方文化与语言的功底,使得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在众多翻译家中显得独具特色。
  在林语堂所处的时代,整个西方对中国的认知少之又少,他们对于中国和中国人的理解扭曲又不真实,一些西方人士甚至认为中国是一片荒蛮之地。为了改变这种偏见,林语堂决定向西方介绍一个真实的中国。与此同时,林语堂发现,在现代工业社会,西方文化的很多理念都有着极高的实用价值。西方文化崇尚科学,而东方文化推崇以人为本。这两种文化的差异对比使林语堂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世界的愿望更加强烈。他推崇儒家思想、道教思想和性灵文学,并把这些理论植入其文学作品中。也正因此,林语堂通常只选择符合其品味和文学观的中国传统文学加以翻译、传播。他想使他的翻译作品成为帮助西方读者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同时还可以成为解决西方社会一些顽疾的良药。基于对受众的兴趣和理解程度的考虑,林语堂在其翻译实践过程中采取了适当有效的翻译策略,而正如其所愿,他的翻译作品被西方读者所接受并广为流传。
  三、《浮生六记》翻译策略分析
  林语堂有自己一套的系统而全面的翻译理论。他把翻译看作为一种艺术,并且提出了自己的三条翻译标准:忠实、通顺和美。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译者的三项责任,分别是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对译文读者的责任以及对艺术的责任。这些要求在林语堂自己的翻译作品中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浮生六记》涉及诸多领域,如饮食文化、家的称谓关系以及民间风俗等。林语堂在翻译这部作品时,不仅在语言方面采用了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也注重在文化方面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
  (一)《浮生六记》中四字短语的翻译――归化策略的运用
  归化策略是要把源语言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由于汉语独有的特点,从古至今的中国人将汉语发展出了其特有的美学价值,其中之一就是在句式的构成中使用大量的四字短语和对偶的修辞手法。有些文

《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的翻译策略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学习一点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21-07-0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