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十二五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义或比肩改革开放 2011 年 03月 05日 18:23 瞭望瞭望杂志 2011 年第 10 期封面《瞭望》文章:中国国力“质”胜“十二五”“十二五”时期, 中国经济将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惊险一跃”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张辉李绍飞温泉“‘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在五年规划中提出科学发展, 并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近日, 权威专家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它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全局, 是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有专家甚至认为, 如果放在更长的历史时期来观察, 一定意义上讲,“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要意义或许可以和当年的改革开放政策相提并论。北京大学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指出,前十一个五年(计) 规划《纲要》, 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上升, 中国经济总量实现极大跨越。但是, 中国国力只是“虚胖”, 仍然存在经济结构失衡、创新动力不足、收入差距拉大、资源能源消耗过度等深层次问题。“‘十二五’期间,这个‘胖子’需要强筋健骨。”彭真怀说, “十二五”期间, 经济总量刚刚晋升世界第二的中国, 将遭遇更加严峻复杂的发展环境, 在此时期, 中国的执政者必须保持清醒的治国思维。唯独如此, 聚升了 60 余年的中国国力, 才能最终实现“质变”。最快增长时期的双重真实采访中, 权威专家向《瞭望》新闻周刊分析指出,“十一五”时期,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实现了经济总量“两超”, “是 30 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他强调,“十一五”时期, 中国经历的挑战和风险在历次五年规划中罕见。此间, 国际国内形势复杂, 且环环相扣, 对中国经济提升形成制约。 2006 年开始,中国经济过热端倪初现。 2007 年,经济过热明显,其时,中国炒股热再次兴起,且比上世纪 90 年代初的炒股热尤甚。国际热钱亦趁机而入, 徘徊于楼市与股市之间。上市 A 股一度被推高至 6124 点的高位。随后,泡沫破灭,大批股民被套。 2008 年,经济过热影响犹在,次贷危机却已悄然而至。这一危机随后逐渐蔓延,全球主要经济体无一幸免此劫。与其他经济体不同的是, 在此阶段, 中国还遭遇了特大自然灾害。 2008 年初, 中国南方发生冰雪灾害; 是年 5月 12日, 汶川地震爆发, 时至今日, 灾区人民遭受的创伤仍在平复之中。在此后两年, 又有两起重大自然灾害分别发生在青海省玉树县和甘肃省舟曲县。同时,拉萨“3· 14”事件和新疆“7·5”事件,亦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也就在这个时期, 中凡的五年”。“十一五”时期, 中国经济增长了 % 。 2007 年, 中国经济总量超过德国, 2010 年, 经济总量达 万亿元, 超过日本。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了连续 7 年增产; 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 如载人航天, 月球探测,以及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的问世等。人民生活水平亦明显改善。专家分析指出, “十一五”时期,中国就业目标定在 4500 万人, 最终实现就业 5700 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 30 年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社会保障发展迅速。权威专家透露,目前, “十一五”规划中的主要指标基本完成。据了解,在 22 个主要指标中,有 19 个已圆满完成。仅服务业人数占就业人数的比重等三个指标未完成。综合实力的提升,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当前, 中国拥有全球第一的外汇储备,中国的进出口总额由 2005 年世界第三上升至世界第二。 2009 年,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 50% , 另外, 根据 IMF 预测, 2010 年, 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 20% 以上。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中国几乎参与到所有全球性问题的治理之中。然而, 中国的基本国情未变。权威专家指出, 虽然中国经济总量排在第二位, 但人均 GDP 仅为日本的十分之一。“当前, 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最快增长故事”的背后,深埋于中国经济汪洋中的结构问题, 也因国际金融危机而浮出水面。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 当前的中衡、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与日益恶化的环境之间不平衡衡。而且,“这些不平衡都是结构性的,不可能立刻彻底解决。”在彭真怀看来,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较直观的表现就是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和地区差距, 这也正是“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最大背景。他向本刊表示,改革开放以来的 30 多年,中国经济之所以出现较大幅度
新浪新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