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文人形象比较谈
李晓亚
摘要:本文通过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与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作品中文人形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旨在指出当时科举制度对文人的迫害。
关键词:聊斋志异 阅微草堂笔记 文人形象 科举制度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被历代学者称为清代文言双臂。《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蒲松龄在40岁左右历时30多年完成的著作。它的题材十分广泛,内容极其丰富,艺术成就很高,作品塑造了很多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离奇,布局严谨,堪称中》是纪昀反《聊斋志异》而作,在时间上是搜集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各种因果报应,劝恶惩善等之流传的乡野怪谈,或者亲身所闻与身边的人所经历的奇情轶事,折射出封建末期的黑暗与腐朽,《阅微草堂笔记》是五种笔记小说集的总名,它包括《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滦阳续录》六卷。
对于《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本文将从微观方面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所选的角度就是文人这一艺术形象,通过对它们的比较,进一步揭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迫害,从而加深对这两部作品的社会价值的认识。
文人形象共同点
(一)作者借文人形象批判科举制度
尽管《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风格不同,但批判的侧重点都是对科举制度进行揭露和批判。蒲松龄和纪昀通过对不同文人形象的塑造来达到批判科举制度的目的。
受儒家入世思想的深刻影响,蒲松龄和纪昀有着强烈的功名意识。孔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所以说建功立业、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抱负,在他们心中扎下了根,甚至视科举考试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然而,这条路太狭窄,就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多少知识分子身陷其中不能自拔,面对屡次失败,自信心受挫的他们开始反思,进而将矛头直指科举制度。
我们知道蒲松龄的一生与科举有着难以排解的纠结。他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年少有才,在十九岁时,就在县、府、道连考三个第一,获得秀才后,接踵而来的却是各种不幸,科举并没有成为他博取功名、建功立业的捷径,反而使他感到屈辱,人生理想和现实遭遇形成强烈反差,这让他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怀才不遇的孤愤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蒲松龄将自己的遭遇化作批判之笔,刻画了一批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文人形象。在《叶生》一文中这样写道:
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文章词赋,冠艳当时,而所如不偶,困于名场。……不意时数限人,文章憎命,榜既放,依然铩羽,生嗒丧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
从中我们看到叶生屡次不第,并非无才,而是科举制度的黑暗、不公所致。
在《司文郎》中也有这样一段话:
僧叹曰:“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帘中人并鼻忙矣。”……僧曰:“我所论者文耳,不谋与君论命。”僧拭目向书生:“此真汝师也!初不知而骤嗅之,刺于鼻,棘于腹,膀胱所不能容,直自下部出矣!”
蒲松龄借盲僧之口大批选拔官的徇私舞弊,平庸无能,真正有才能的文人屡次落榜,相反像余杭生这样自大、无才之人却能高中。他不再对科举考试抱有希望,转而批判这个这个几乎断送他大好年华的科举制度。像叶生、宋生这样怀才不遇的文人屡遭失败的原因,在蒲松龄看来,在于负责选拔的官员,而这些官员都是经过科举步入官途的,科举考试培养出来的人才却是贪婪、卑鄙、才能平庸的,这使蒲松龄怀疑这种选官制度的合理性。
此外,在《聊斋志异》中还用大量笔墨痛斥了科举考试给知识分子的精神带来的极大摧残。《王子安》一文中写道:屡试不第的王子安放榜前醉入梦乡,忽闻“报马来”,踉跄而起,“赏钱十千!”家人狂说“已赏矣”,美梦便又做下去:中进士,点翰林,大呼上班,趾高气扬,家人“诳之如前”,梦境层层递进,直至破口大骂,大打出手,倾跌床前,妻儿共笑,方才清醒。在科举不中的情况下,王子安精神压抑,致使心里产生极大的扭曲,变成了唯功名是物的可怜虫,这怎能不让文人对科举心灰意冷?
我们再来看《约为考堂笔记》里,纪昀对科举制度的态度。纪昀出生于官宦之家,他从小就很聪明,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科举之路是一帆风顺的。正如他在《梁天池封翁八十序》所述:“自数岁受书,孰不期奋身功名?一挫于有司,愤矣,再挫,疑矣,数挫以后悔而谢去者不知凡几。”【1】可见,科举对他的伤害之深,从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文人,对于那些科场失意的文人自然怀有深深的同情之感。与此同时,纪昀也清醒的意识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对于清明以来的以朱子理学为主导的科举考试,纪昀予以激烈的批判:“自明以来,科举之学以朱子为断,然圣贤之训以垂教,非以资之辩说为语录计也。”【2】正是清醒的认识到了这点,他才
聊斋志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