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古俗狩猎 牛歌 赶马调
巍山彝族同胞高超的狩猎技巧,继承了南诏王室成员数百年金戈铁马、征战四方的战争技巧,是南诏时期战争习俗的延续和再现。与狩猎一脉相承且独具南诏历史文化的“牛歌”和“赶马调”,旋律高亢、意境悠远迷人,极具民族气息,已在巍山传唱了上千年,至今依然经久不衰,歌中满含巍山同胞对先祖的怀念。
巍山彝族同胞把狩猎称之为“古得”。在过去的一千多年里,巍山彝族是一个酷爱狩猎的民族。据《康熙蒙化府志》记载:“土著之乌爨也,为哀牢九族之一……习勤苦,喜射猎,善牧养。”巍山地处崇山密林,自古猛兽多,经常伤及人畜、损坏庄稼。为保人畜安全、五谷丰收,巍山彝家人常与野兽争斗,不断摸索狩猎技巧,把狩猎作为改善生活、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的活动,同时也作为一种娱乐,可以群体参与追捕,“见者有一份”,共享其福。
巍山老毕摩讲述:从前,巍山集体狩猎出征前都要举行出征仪式,全村所有猎人聚集在村口敬献猎神的大黄栗树下,用黄栗树枝搭个架子,把猎枪、弓弩、箭、叉等一字排开摆放在架子上面,把猎狗也带到树下集中。全体猎人在村里的毕摩带领下跪在黄栗树下,集体祈福。巍山彝族同胞认为
“猎物是勿底神赐给的”,坚信勿底不开口老虎不吃人的神论,因此出征前要举行祭祀仪式祈福。出征仪式上人们敲锣打鼓,大铜号高鸣,铁炮震响。毕摩高声诵《打猎祈福经》。
“哀牢――恕言不尽意。若论年份正好,若论月份正好,若论择吉曰正好。大中国云南省蒙化县马鞍山巍山茶家村全村的民众,朝观音老爹座下,亲自跑着来了,来磕个响头,向土主祈请,向地脉龙神祈请,向山神树神祈请……请受领一百张黄纸钱呀,请享用三杯敬茶和三杯敬酒呀!请赐福……”
在经文的祈祷中请了观音老爹、地脉龙神、山神、地母、桥神路神、灶君、把门将军、走差听差等从大到小的神,一是请求祈福,二是祈求在狩猎中保佑猎人平安。念完经,毕摩宰杀雄鸡,将鸡血染在树上、滴在枪等猎器上。献过生,便在树下搭灶煮鸡,再献熟。献完后人和猎狗一起享用鸡肉。仪式结束,领头猎手吹起用牛角做的号角,率领着猎狗和其他猎人浩浩荡荡地向狩猎的目的地出发。 打猎回来,还要到黄栗树下举行猎归仪式。将猎枪等武器和猎物摆放在黄栗树下,毕摩诵经,感谢勿底恩赐,超度动物亡魂。然后,在黄栗树下打歌欢庆。先请有经验的老猎手唱猎歌,然后大伙就围着猎物边唱猎歌边跳猎舞,歌都是感谢勿底感谢猎物的内容,舞模仿打猎及猎物活动的动作,非常有意思。祭祀后,毕摩边念超度经边剥皮分肉,超度经用彝族话念:
“麂子呀,马鹿呀,野猪呀、狼呀……一切的猎物,我们腊罗拔本来是不想打你的,但是谁叫你把我们腊罗拔的荞、包谷、豆子霸占,谁叫你把我们腊罗拔的牛羊做了口粮,谁叫你把我们腊罗拔的子孙咬伤吞吃……如今我们腊罗拔杀了你,从你身上取块皮,从你身上割块肉,用来弥补我们腊罗拔的损失,我们腊罗拔是迫不得已的……”
毕摩分猎物时,将猎物的头、手、蹄、皮分配给猎手,其它砍开后平均分给全村人,把肠肚内脏全给猎狗享用。打中猎物的猎手将猎物头拿回家后,将猎物头敬献供奉在正堂楼上正中墙洞里的猎神前,如猎到的是野猪,要将头骨悬挂在猎神洞下墙上,以此祭祀猎神勿底。 史料记载,狩猎活动也是南诏时期,南诏王训练将士的一种方法。至今在巍山还广泛传唱着这样的山歌:
“蒙氏个个是好汉,蒙舍部
巍山古俗狩猎 牛歌 赶马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