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剧作家漫议
中国戏曲在其演进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优秀剧作家,他们尽管身份各异,却都以其创造性的劳动,使戏曲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其中,帝王剧作家虽然人数较少,寥寥无几,却因其以无与伦比的政治地位和呼风唤雨的特殊条件参与其间,从而对戏曲的繁荣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有鉴于此,探讨帝王剧作家产生的历史环境及其作品得失,则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一
戏曲真正意义上的产生,经历了歌舞、百戏的漫长历程,发展到杂剧的成熟阶段,才标志着戏曲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门类独立于世,不仅活跃在民间,而且进入了皇家宫廷,成为宫廷大宴必不可少的一种助兴样式。据《宋史?乐志十七》所载,北宋朝廷“每春秋圣节三大宴”,都要有多达十九次形式不同的演奏“第十五杂剧”。换言之,杂剧已成为北宋朝廷大宴必不可少的演艺内容。正是杂剧在受到这样宠遇的环境下,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位至高无上的帝王剧作家――北宋王朝第三代皇帝真宗赵恒。
赵恒,北宋太宗皇帝赵匡义第三子,在位26年,享年55岁。治国可谓中主,仅属守成之君,居位虽久,建树无多。然而,他对于杂剧却情有独钟,亲撰戏文,用以移风易俗,寓教于乐。史载:“真宗不喜郑声,而或为杂剧词,未尝宣布于外。”(《宋史?乐志十七》)所谓郑声,即泛指民间流行的俗乐,有悖政教,因而受到封建正统的贬斥。真宗皇帝赵恒是当时最高封建统治者,不喜欢郑声是理所当然的事,自然不会容忍民间俗乐的畅行无阻。因之,他不顾万乘之尊,躬亲挥毫,撰杂剧词,可见其良苦之用心。郑声之优劣如何,真宗之动机怎样,我们姑且不论,而就真宗皇帝赵恒亲撰杂剧词之举,就不难看出他对杂剧是如何执着偏爱了。宋真宗赵恒究竟撰写了多少杂剧,内容到底如何?惜乎真宗赵恒当时不愿丢舍天下独尊的颜面,所写杂剧词“未尝宣布于外”,至今没有留传下来片言只字,我们无从得知其庐山真面目。尽管如此,真宗赵恒曾经撰写过杂剧词,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正是由于真宗赵恒介入杂剧,京城汴梁(今开封)的杂剧演出,才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闹局面。据北宋时人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卷五记载,当时京城开封“每日五更头回小杂剧,差晚看不及矣。”每天黎明杂剧就开演,迟去就看不到了,可见当时杂剧演出之火爆。民间如此,官方教坊中,杂剧的地位也猛然提升,一跃而成为
“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耐得翁《都城记胜》)仅此可知杂剧在北宋时期的昌盛。
当时的杂剧不仅在北宋红火,同时也影响到相邻的辽、金两国,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辽、金的宫廷。在辽国,“皇帝生辰乐次,酒三行,食入杂剧进。”(《辽史》卷五四《乐志》)在金国,“御宴……六盏七盏,杂剧。”(《金史》卷三八《礼志》十一)这无不说明杂剧这一新兴艺术门类的备受青睐,除了杂剧本身的魅力外,应该说,宋真宗赵恒对杂剧的推动功不可没。
二
杂剧经历北宋时期迅速发展,到了元代,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众多著名剧作家群起耕耘,一大批引人入胜的杂剧剧目如百花盛开,争奇斗艳,深入人心。甚至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都对戏曲刮目相看。
朱元璋爱戏,特别喜欢高则诚编写的《琵琶记》,十分推崇,给予极高的赞誉。据李调元所撰《剧话》卷下引用《青溪暇笔》所载:朱元璋看了《琵琶记》说:“
帝王剧作家漫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